被「誤讀」的攝影作品

如今的攝影早已成為最普及的視覺形式,每天通過電子屏幕上的影像瞭解社會和表達自己,已經成為當代大眾主流的生活方式。紐約大學攝影教授弗裡德·裡奇在《攝影之後》中寫道:“這顆星球曾被認為是平的,但哥倫布沒有摔下去。如今世界又變成平的,在電視屏幕或電腦屏幕上……”照片超越時間和空間,把人們聯繫起來。它改變了我們接受信息的方式,並同網絡一起重塑了當下的生活。在這個沉浸在影像中的時代,攝影是否還具有專業性?我們應當如何理解攝影?

被“误读”的摄影作品

“明月清風”系列之一 孫郡

照相機在不斷改進中表現出了簡單易學的優勢,這讓大眾能夠輕易跨入攝影領域,也造成了攝影行業的鬆動。近年來,很多報社、雜誌社縮減了攝影記者的數量,廣告公司也減少了專門從事攝影的僱員數量。十年前,人們還在討論數碼相機是否會取代膠片相機的主流地位。現在數碼攝影技術和手機結合,讓所有人都能隨時隨地拍攝,並在短短几秒發表至全球各種展示平臺。小小的手機解決了攝影技術和媒體發佈兩大壁壘,成為照片產量最高的攝影設備。在藝術界,畫家、雕塑家、觀念藝術家也紛紛拿起了相機,創造出不少優秀的作品。例如,孫郡帶有中國傳統工筆畫風格的攝影作品《明月清風》,姚璐獲得世界環保攝影獎的《中國景觀》等。這兩位攝影人都有長期從事繪畫的經驗,並將繪畫的語言融入攝影之中。

從表面上來看,攝影逐漸從一個專業性非常強的行業,變成了一個彷彿所有人都可以參與進來的領域。這讓一些攝影師措手不及,業務日益減少;而另外一些攝影師則認為,無論從技法上還是思想上,真正的攝影家是不會被攝影的大眾化所埋沒的。

隨著各行各業的人們參與到攝影中來,很多人開始懷疑攝影是否還存在專業性和藝術性。對於這樣的疑問,20世紀初期一干攝影理論家和攝影家早已用理論和作品回應過了。

在當代,攝影無疑依然具有很高的技術水平、思想內涵和風格特徵。從技術上來看,便攜式照相機以及數碼攝影的出現簡化了攝影的難度,但這並不代表專業攝影技法的發展停滯了。數碼攝影和後期軟件的出現又產生了很多新的攝影技法,例如景深合成、圖像拼合、全景攝影等。很多專業的廣告攝影師、藝術家仍然在使用高品質的大畫幅相機和專業的燈具拍攝作品;而銀鹽、蛋白、藍曬、碳素、鐵銀、鉑金等小眾的傳統攝影工藝也在散發著自身的獨特魅力。

成像技術只是攝影的基礎,從攝影創作層面來說,攝影藝術的專業性更加體現在拍攝的思想內涵和風格特徵中。姚璐、孫郡能夠出色地跨界到攝影藝術,正是因為能夠用心從生活中提煉出有價值的內容,並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他們並非隨意地拍攝就能夠完成優秀的攝影作品,而是憑藉自己豐富的經驗精雕細琢地創作。

由於對觀看習慣和專業攝影領域不瞭解,大眾難免對攝影作品產生誤讀。人們每天都會觀看大量照片,影像幾乎是從視覺直接轉化為記憶,致使許多人缺乏了深入思考的過程。這樣的情況就會使人根據日常經驗歸納出“攝影就是直接、簡單、淺薄”的觀點。實際上,專業的攝影作品和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圖像雖然有著共同的表面,但在拍攝目的、內涵、形式語言上都有著本質的區別。很多當代攝影作品對於普通大眾來說難以理解,把這些作品展示給沒有專業經驗的人去看,他們往往會驚訝這張照片為什麼是優秀的攝影作品,它們哪裡具有藝術性,一些抽象、深奧的作品,往往被人們認為拍得不好、不符合主流審美。在這個過程中,很少有人會懷疑自己的知識儲備和觀看方式。例如杜塞爾多夫學派的傳承者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創作的《萊茵河II》,很多人認為它只是一幅在河邊拍攝的普通風光照,但它在藝術史和攝影史上有著非常重要地位,並曾經佔據攝影拍賣作品標價的首位。在細膩的成像和冷峻的外觀下,作品承載著攝影家對於工業社會和後現代景觀的反思。女攝影家辛迪·雪曼的《無標題電影劇照》也看似是平常的擺拍照片。然而,在她巧妙的策劃和扮演之下,作品蘊含了對於現代女性生活的深度剖析,並揭露了大眾媒體和男權社會對於女性形象的改造。

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藝術展覽中,人們不會完全看不懂攝影作品,總能從照片中讀出一些信息,這就有可能形成一種特殊的“意義阻斷”——即受眾認為自己獲取了照片中的含義,但事實並非如此。攝影作品的解讀不僅僅體現在圖像表象上,更深層次的解讀需要結合知識、感性,甚至直覺。

法國哲學家路易斯·阿爾都塞曾經在《列寧和哲學》中寫道:“藝術與科學的真正不同在於特有的形式,同樣一個對象,它們給我們提供的方式完全不同:藝術以‘看到’和‘察覺到’或‘感覺到’的形式,科學則以知識的形式(在嚴格的意義上,通過概念)。”他強調了藝術與科學認知方式的差異,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使用不適合的方法來解讀攝影,必定會導致謬誤。在數學和化學的算式中,如果一旦出錯,人們就能發現自己的答案不同於標準答案。對攝影作品的觀看卻沒有一個所謂的標準答案,不同的欣賞者能從作品中得到不同的感受,欣賞者們傾向於認為自己理解的是正確的。這既是攝影的藝術魅力,又是攝影作品被誤解的重要原因。

攝影和其他藝術門類一樣,具有親和開放的一面,也具有晦澀深沉的一面。在一個被影像包圍的世界中,每天處在信息海洋中的人們似乎已經習慣從表面來簡單地觀看照片了。特別是在遇到多張照片組成的一組專題攝影作品時,觀看者為數不多的解讀興趣和精力被分散到多張照片,結果往往是不能體會各張照片的關聯,難以深入理解作品含義。甚至,人們理解攝影作品的願望本身也是值得討論的。普通人不會去嘗試理解一位從事十年有機化學工作的專業人士的手稿,也不會苛求自己理解某位從事多年力學工作的專家寫出的算式;但是,人們通常會很自然地認為自己願意去看並且能夠讀懂攝影家的作品。這其中的差距也折射出了人們對於攝影專業深度的誤解。

不是每一張照片都能稱作攝影作品。攝影來自於現實,但不是現實的直接複製,僅依靠視覺來理解攝影作品是遠遠不夠的。在生活中豐富攝影相關知識、積累審美經驗、培養敏銳的洞察力有助於穿越表象的迷惑,提高攝影解讀和創作能力。攝影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哥倫布,在影像的海洋中探索藝術無限的可能性。相信在藝術教育和攝影文化的不斷髮展中,人們對攝影的理解水準會逐漸提升;攝影作品也將在網絡和現實空間中表現出更為崇高的精神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