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存錢越覺得窮,這種感覺你有木有?

越存錢越覺得窮,這純粹是一種心理錯覺。

之所以有這種錯覺,是由於以下三個(包括但不限於)因素導致的,一是比較基準發生了變化;二是增長率(相對數)發生了變化;三是目標發生了變化。

越存錢越覺得窮,這種感覺你有木有?

對於工薪一族來講,儲蓄存款是積累原始財富的主要手段之一。

從第一筆銀行存款開始,相當於0+1=1,以後的每筆存款,相當於1+1=2,2+1=3,3+1=4……積累的錢數只會越來越多,不可能越來越少。這是個絕對真理,我可以打包票。

那麼為什麼錢數越來越多,個人卻感覺越來越窮呢?

第一個原因,比較基準發生了變化。

比如說,一個人每月定存2000塊。第一個月存了2000塊,挺有成就感的。

第二個月再存2000塊,還是很有成就感,感覺“啊,存款翻倍了”。

第三個月再存2000塊,成就感就開始下降了,“嗯,又增加了50%”……

依次類推,這樣存了五年60個月之後,等到存款金額達到了12萬元,他基本上就對存款沒有感覺了。

在第61個月繼續存2000塊時,他的內心感受一般是,“太少了,才增加不到2%,太少了……”

所謂的太少了,都是參照以前的存款總額來說的。我們可以講一個小故事說明這個道理。

我們小時候一般都有這樣的經歷,到遠門的親戚家去玩,親戚一般會說“啊,小明又長高了喲”,而家長一般不會有這種很驚奇的感覺。

這就是因為,親戚說話比較的基準,說不定是小明幾年前的身高,而家長比較的基準老是昨天的身高

越存錢越覺得窮,這種感覺你有木有?

第二個原因,增長率發生了變化。

存第一筆錢開天闢地,存第二筆錢翻倍,存第三筆錢增長50%……這個比例是越來越小的,對人的感官刺激作用也越來越小,到最後基本上就沒感覺了。

還是拿小明的例子說事。小明10歲的時候,老盼著過年,覺得一年好漫長。等到他四五十歲的時候,態度往往會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感嘆時光飛逝,一年一眨眼就過去了。

這就是同樣一年365天,由於在每個人的生命中所佔比例的高低不同,所造成的人們感覺上的差異。

越存錢越覺得窮,這種感覺你有木有?

第三個原因,目標發生了變化。

存錢初期,目標一般是先達到1萬,達到1萬之後再定目標往往是3萬或者5萬,等到了5萬的時候,下一個目標往往就是10萬了……總之,人的普遍心理不會按照1、2、3、4、5……的等差序列建立目標,往往會跳躍。

當望著一個較高的目標時,人總是會感覺達到目標的速度太慢。對於存錢來講,就是老感覺沒有增長。實際上,他沒有想明白,是他的目標提高的太多了,期望值高了,而實際增長速度有點趕不上。

當然,目標的變化也可能來自外部。比如,同事、鄰居致富的速度太快了,或者房價、物價增長過猛了等等,都會導致自己被動地調高目標。

越存錢越覺得窮,這種感覺你有木有?

總之,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通過儲蓄存款,通過節約支出,肯定比大手大腳、透支消費要強,並不會出現更窮的情況。如果說窮,寅吃卯糧者更有發言權。

如果深挖根源的話,我覺得這個問題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存錢攢錢積累下的購買力,遠比不上近十幾二十幾年來貨幣增發的速度,從而導致銀行存款的購買力被稀釋了太多。

越存錢越覺得窮,這種感覺你有木有?

這個問題怎麼辦?財富管理是個大課題,不是一句話兩句話可以說清的。但是,光把錢存進銀行肯定是不夠的,只採取省吃儉用的辦法,也不是財富保值增值的恰當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