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學霸筆記不宜「棒殺」

近日《揚子晚報》報道,臨近高考,閒置交易平臺閒魚發佈了一份“學霸筆記流動地圖”。記者發現,江蘇盛產高考學霸筆記,其中南京金陵中學的“產量”位居全國第四,而南京大學是最盛產考研筆記的高校……在過去一年,僅閒魚就有累計超過10萬本學霸筆記“流通”,除了筆記之外,“考試心態調整”“早起監督服務”等也在網上熱賣。

快評:學霸筆記不宜“棒殺”

在過去一年,僅閒魚就有累計超過10萬本學霸筆記“流通”。除了筆記之外,“考試心態調整”“早起監督服務”等學霸服務也在網上熱賣。何以會這樣?正說明學霸筆記的價值為不少家長和學生所認可,好不好不能由局外人說了算,而要由學生和市場說了算。

筆者以為,以學霸筆記為代表的學霸經濟不應該一律“棒殺”,還要儘可能挖掘其“好”,用活用“好”。

孔子的一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我們學習的一種正確方式。學霸筆記濃縮了“學而有思”“思而有學”,正如某文科學霸說,她的筆記主要是記一些易錯點,如數學的錯題集、語文中易混淆的字詞等;某理科學霸說,筆記本上主要是一些知識點的延伸或者是自己做過的一些典型題目。時不時琢磨為何出錯、錯在哪裡,經常舉一反三、推此及彼,學霸們這樣的學習方式正是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具備的。換言之,不具備的學生就要對照改正,因為學習方式的正確與否,直接決定學習的效果好壞。

沒有天生的學霸,每一個學霸的背後都有艱辛的付出。學霸筆記裡寫滿了其學習的端正態度,折射著對知識的孜孜以求,洋溢著勤奮好學的上進力量。學霸筆記蘊藏著珍貴的啟示:一個學生只要端正態度,勤奮好學,積極向上,不怕吃苦,就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學霸。一旦樹立“學霸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後天的勤奮刻苦和拼搏而來”這樣的認知,某種意義上,可以增添學生的學習動力,大大激發他們的學習信心。

沒有交流、不懂借鑑的學習早就行不通了。“求學的三個條件是:多觀察、多吃苦、多研究”“成功的人是跟別人學習經驗,失敗的人只跟自己學習經驗”“學問是異常珍貴的東西,從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恥”……品讀這些格言警句,倡導的又何嘗不是交流與借鑑。學霸筆記表面看不過是一道道題目,其實裡面凝結著學霸們的思考、體會、心血,對其他學生來說,尤其值得學習借鑑。

現實中,常會聽到一些考生考後發出“假如我當初……就好了”這樣的感嘆。除了分享自己的學習資料之外,學霸們還樂意貢獻自己的學習技巧,如如何調整考試心態、如何制訂讀書計劃等。這些都不失為寶貴的經驗,給人茅塞頓開之感,讓人在緊張的學習備考中少走一些彎路,少一些事後的扼腕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