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持股比例放寬至51%,爲什麼外資還在猶豫?

外資持股比例放寬至51%,為什麼外資還在猶豫?

2007年11月10日,財政部宣佈,國內基金公司控股權外資持股比例放寬至51%,三年之後投資比例不受限制。但近一年過去了,外資必沒有大幅流入,這點從A股跌跌不休,已經進入技術性熊市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但不可否認的是,新的措施使外國公司在市場上出現了擁有控制權的前景,分析家說,這可能會吸引其他一直在尋找出路的人。

例如,瑞銀資產管理公司和摩根大通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等公司已經成立了當地合資企業,經營公用事業共同基金。貝萊德集團和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先鋒集團已批准從高淨值中國人那裡籌集資金,雙方都表示有意在中國拓展。

但是國外分析師也警告說,近期的開放可能只會帶來有限的機會。外國公司將需要與他們的當地合作伙伴進行新的交易來控制,與此同時,那些重新面對一個已經擁擠和競爭的市場的人,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見頂並開始下行,不見得有非常大的機會。

而外國人可能有能力出售在海外股票和債券中所擁有的公共互惠基金產品,但監管機構仍然控制著中國資金流出的資產管理者,需要在限額限用途的項目下執行每一個任務,例如,在國外投資需要審查,外匯進出自由度有限。

而現在已有的合資基金公司,預估了與中國公司現有合作伙伴的重新談判條款,希望把現有企業中的少數股東持股變成控制股權,這可能是一個“令人畏懼”的過程。

而經營理念衝突,風控要求各異,人才激勵看法不一,是多數合資基金公司多年以來面臨中外兩方股東之間較大的磨合成本。國外公司的資產規模已經足夠大,國內業務只是全球業務版圖中的一部分,在中國市場更看重自己的品牌聲譽,不願意犧牲聲譽去賺一時的快錢,這時候雙方在公司發展上就會造成較大沖突。例如國內一家外資機構主導的基金公司,完全不參與分級基金佈局,起因就是因為外資股東覺得這類產品存在潛在風險,不願意冒然參與,最後導致客戶虧損損失公司聲譽。

眾所周知,2015年那一場牛市的屠殺,分級基金基本全軍覆滅,大多數分級基金投資者血本無歸,這輩子也不可能見到陽光了。個人覺得吧,中國的大多數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風控其實基本是個擺設,而中國的證券對沖機制也沒有國外完善,都是讓外資望而卻步,不敢大規模進入的的原因。

但不管怎麼說,經過近期的調整,A股的估值已相當有吸引力。尤其是藍籌股,相比全球同類公司,中國的藍籌股高增長,估值卻更低。從全球的標準看,A股擁有很好的流動性,加入MSCI後,更是如此。進入2018年7月後,海外投資人在某些個股上合計持股比例已經較高。A股這麼低的像白菜一樣的價格,再怎麼猶豫,從中長期來看,還是要買一點的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