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王安石與歐陽修對「懷才不遇」和「人才外流」問題的爭論

很多年了,“人才流失”都是熱門話題。新聞媒體、社科院什麼的經常報告中國人才流失問題,並進行分析。其實,一千多年前,王安石和歐陽修就已經進行了一場文藝性的辯論。

那是1058年,王安石寫下長達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呈給宋仁宗。此次上疏中,王安石提出變法的主張,並著重提出人才培養、選用的問題。

王安石指出選拔人才存在的3個問題:

千年前,王安石與歐陽修對“懷才不遇”和“人才外流”問題的爭論

1、不問德行,只論出身;2、不管才能,只看資歷;3、不管專業,隨便任用,不能把人用到合適的位置。

此次上疏沒有被宋仁宗採納。不久後,王安石寫下兩首《明妃曲》,表達自己的怨憤: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溼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其一》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兩皆胡姬。含情慾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其二》

  • 王昭君的傳說

相傳,漢元帝后宮裡女人很多,大多數人皇帝都不認識,也不可能一一召見。所以,漢元帝令畫工毛延壽按照宮女們的樣子畫圖,看誰漂亮就召誰。宮女們大都行賄,求畫工把自己畫得漂亮些。王昭君姿容後宮第一,卻拒不行賄。毛延壽就故意把王昭君畫醜。王昭君遂不得召見。

千年前,王安石與歐陽修對“懷才不遇”和“人才外流”問題的爭論

等到漢匈和親,漢元帝按圖選定了“姿容尋常”的王昭君。等到召見,漢元帝才發現王昭君的姿容平生未見,大為後悔,但也沒辦法了。回到後宮,漢元帝馬上殺了毛延壽。

這個故事出自歷史小說集《西京雜記》,不是正史。但沒必要追究這個。

  • 王安石的觀點

第一首詩中,王安石以王昭君自比,慨嘆人生失意。古來“失意詩”很多,比如李白的“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但自古有一個傳統,就是反奸臣而不反昏君。“天子呼來不上船”的李白也不能免俗,把自己的“失意”歸罪於“浮雲”而不是“日”。

王安石直接把矛頭對準皇帝,“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這不是奸臣的問題,而是你皇帝定的規矩有問題。

千年前,王安石與歐陽修對“懷才不遇”和“人才外流”問題的爭論

第二首詩,更進一步。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漢朝對昭君不公,昭君又憑什麼把青春葬在漢宮?若把詩意帶入現實,便是說:若有人在宋朝失意,效力胡朝也無妨。

  • 歐陽修的觀點

由於這兩首詩政治太不正確,所以自誕生之日就遭到眾文人口誅筆伐,甚至有人因此將王安石和秦檜並論。歐陽修也以兩首詩相和:

.....誰將漢女嫁胡兒,風沙無情貌如玉。身行不遇中國人,馬上自作思歸曲。推手為琵卻手琶,胡人共聽亦諮嗟。玉顏流落死天涯,琵琶卻傳來漢家......--《和明妃曲 其一》

......雖能殺畫工,於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漢計誠已拙,女色難自誇。明妃去時淚,灑向枝上花。狂風日暮起,飄泊落誰家。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東風當自嗟。--《和明妃曲 其二》

第一首詩中,歐陽修對王昭君寄以深深的同情,但只表達“遺恨”,並無王詩中的“怨上之意”。第二首中,歐陽修亦認為漢元帝定的規矩有問題,但最後卻說“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東風當自嗟",意思就是:失意之事哪裡都有,可以傷懷但無需怨憤。

  • 最後

王安石與歐陽修有共同點也有分歧。共同點是他們都對”懷才不遇“之人抱有同情;分歧處在於王安石贊成”去胡國體現自身價值“,歐陽修反對。

我發現太陽底下果然沒有新鮮事,1000年前的話題現在還在討論。無論怎樣,種得梧桐樹,自有鳳凰來。種樹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