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推出專項幫扶與強化督查機制,打好藍天保衛主動仗

江苏推出专项帮扶与强化督查机制,打好蓝天保卫主动仗

治氣,是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一環。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曾指出,江蘇大氣汙染防治部分工作部署不到位。今年“回頭看”以來,在督察組交辦我省的信訪件中,仍有近40%反映的是大氣汙染方面的問題。

對此,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通過借鑑生態環境部大氣汙染防治強化督查的經驗,在重點地區積極探索,創新啟動專項幫扶和強化督查機制,將幫扶和督查相結合,督政和督企相結合,曝光和問責相結合,旨在扭轉局面,主動作為打贏藍天保衛戰,使中央環保督察整改要求落實到位。

江苏推出专项帮扶与强化督查机制,打好蓝天保卫主动仗

藍天保衛戰

在徐州開闢“新戰場”

今年4月起,大氣汙染防治專項幫扶和定向督導機制在徐州落地,標誌著我省打贏藍天保衛戰“新戰場”正式開闢。

2016年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開展期間,督察組指出“徐州市大氣環境質量在江蘇省排名墊底,局部區域有所惡化”。此後,徐州圍繞落實整改的要求,在大氣治理方面採取措施,但效果並不理想。去年,徐州PM2.5濃度僅比2013年時下降14.3%,成為當年江蘇唯一沒完成“大氣十條”目標的城市。今年一季度,徐州PM2.5濃度再度反彈,同比上升22.9%,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同比下降7.7%,達標率依舊全省墊底。

“徐州大氣治理到了‘不能再拖’的地步。”省環保廳大氣處處長劉曉蕾介紹,正是在這樣的情形下,大氣汙染防治專項幫扶和定向督導機制得以誕生。

專項幫扶和定向督導機制中,專項幫扶側重於省一級的業務指導

,發揮好專家團隊的技術支撐作用;強化督查側重於督政和環境執法監管,解決好思想認識、責任落實和違法排汙問題。

這兩方面也正是針對傳統環境汙染治理難題對症所下的“藥”。其中,專項幫扶主要通過指導徐州制訂實施2018年治氣攻堅方案,組織先進地區介紹經驗,安排專家下沉服務,加大資金傾斜力度等方式,打通以往以設區市為主導,在治氣過程中難以消除的種種“關節障礙”。而定向督導,則是通過專項督政,強化問責,推動市縣黨委政府及職能部門壓緊壓實環保責任,通過持續督導企業,加大曝光,形成高壓態勢,實現大氣汙染物減量減排。

“與以往治理方式相比,專項幫扶和定向督導機制有意識地提高地方大氣汙染治理的高度,強化汙染治理過程中省市縣三級縱向聯動的密度。不僅如此,針對需要解決的特定問題,還通過機制定向督導的功能,提升汙染防治督辦效率,實現省內相關區域督導力量的聚合,彌補地方執法人手不足的短板。”省環境監測中心主任程煒說。

在運用新機制,實施強化督查的過程中,全省共調集來自6個設區市的環保執法人員,對徐州展開高強度督查。他們聯合執法,累計檢查企業3238家,查實存在環境問題企業2583家,發現環境問題5232個,建議立案查處829家,移送公安部門案件47起。

截至6月30日,徐州PM2.5平均濃度較去年同期降低10.4%,空氣質量改善幅度明顯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創新治氣機制成效盡顯。“這一機制帶來的轉變,對全省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有著較強的借鑑意義。”程煒表示。

江苏推出专项帮扶与强化督查机制,打好蓝天保卫主动仗

督政、督企並重

強化專項幫扶和督查力度

今年1-5月,江蘇PM2.5平均濃度較去年同期上升5.2個百分點,低於國考目標要求,大氣汙染防治壓力陡增。

5月30日,省政府約談大氣問題突出的常州、淮安、鎮江、宿遷、徐州等五市政府主要負責人。6月11日至24日,江蘇又借鑑生態環境部大氣汙染防治強化督查經驗,按照督政和督企並重的原則,對常州、淮安、鎮江、宿遷等地進一步開展專項幫扶和大氣強化專項督查。

其中,督政以明查政府機關為主,通過動員部署、個別談話、查閱資料等方式,推動市縣黨委政府及職能部門強化生態環保意識,履行好各項環保責任規定,壓緊壓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督企以暗查暗訪重點企業為主,通過隨機抽取、突擊檢查、提級查辦等方式,強力壓降大氣汙染物排放總量。

“開展強化專項督查,目的就是給地方督政和督企工作同時擰緊發條。通過在各地原有大氣汙染防治督查工作上加碼,使整改壓力傳導得更深,讓心存僥倖的幹部和企業法人不敢再把專項行動當作‘一陣風’。”劉曉蕾說。

專項幫扶和強化督查實施以來,共對常州、淮安、鎮江和宿遷四市528家企業展開檢查,發現各類大氣環境問題440個。

對於這次專項幫扶和強化督查中發現的突出問題,省裡藉助媒體持續曝光,同時查明問題背後的原因和相關責任人員,並按規定程序進行追責問責。

通過此輪督查,四個設區市PM2.5濃度明顯下降。與開展專項督查前相比,PM2.5濃度最大降幅達39.9%,大氣環境質量出現階段性好轉。這充分說明下沉壓力,進一步強化重點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專項督查力度的重要性。

省環保廳人士直言,專項幫扶和強化督查,既指導和幫助地方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又督促地方採取強力措施打好大氣汙染防治的硬仗。當強化督查的壓力傳遞機制,與專項幫扶的精準作業機制相互作用、有機反應時,全省大氣汙染防治攻堅的治理形勢、工作難點與推進進度也就分外清晰了。

正是江蘇大氣汙染防治理念的創新,帶來大氣質量的提升,也讓接受專項幫扶和強化督查的四市在自查自改中更加主動。

常州印發《2018年5-6月大氣汙染防治強化管控行動方案》,出動執法人員5672人次,檢查企業2314多廠次,立案查處327家;淮安把大氣汙染防治擺在突出位置,市委書記姚曉東不打招呼、直奔現場暗查重點大氣治理項目,市長蔡麗新多次就大氣治理現場督辦;鎮江制定實施“藍天保衛戰十條”,委託專業技術團隊對空氣汙染成因進行全方位會診,並從6月15日起宣佈全市進入強化管控狀態,市區160家建築工地停工整治;宿遷累計督查企業102家,下發督查交辦單54份,立案查處環境違法企業12家,建議處罰金額達400萬元。

江苏推出专项帮扶与强化督查机制,打好蓝天保卫主动仗

抓住“回頭看”契機

倒逼環境治理模式創新

6月5日,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江蘇,“回頭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契機。

“回頭看”是為了更好地“向前走”。省委書記婁勤儉多次強調,各地各部門要高度重視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工作,以更堅定的決心、更紮實的舉措、更嚴格的標準,紮紮實實推進整改,確保問題查處到位、整改到位。

“回頭看”期間,省級層面帶頭翻開大氣汙染防治的新篇章。各設區市拿出創新之舉,在細化落實國家和省級層面對環境問題治理要求的同時,倒逼自身提升環境治理能力,促使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邁上更高質量。

宿遷通過抽調“三縣一區”及市環保局直屬單位執法或管理部門13名業務骨幹,實行異地執法,有效避免地方保護主義,既達到駐點督查的目標,又讓環境執法人員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提升執法效率。該市還創新督查手段,對列入強制減排的重點汙染源停限產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形成《企業限停產執行情況分析報告》。《報告》為各督查組跟進分析與進一步督查核實存在的問題,提供更強的針對性。

淮安建立信訪會審機制,對所有中央環保督察組交辦的信訪件,由市政府分管秘書長牽頭,每天召集環保及信訪責任地分管負責人會審。通過詳細瞭解調查過程、透徹分析存在問題、會商處理整改措施、逐字研究回覆材料,確保交辦信訪問題徹查到底、整改到位,使辦理結果令群眾滿意。

鎮江為加強各部門在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中協調與聯動,建立集每日會商、每日交辦、督查和動態管理在內的四項機制,一改往日職能部門各自為政的局面。

徐州以成立的攻堅指揮部為抓手,統籌各項整改措施全面推進。

伴隨著創新機制的實施,各地正拿出更多硬招實招,努力打贏藍天保衛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