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的抖⋯⋯

抖音的抖⋯⋯


曾經看過一條過目不忘的飯否:「猿人撬不開果子時就拿石頭猛砸,延續至今,電腦前的人打不開網頁就猛砸Enter鍵,所以蘋果的“輕觸”是多麼的文明和遠離習性啊。」


今天又想起這話,因為忽然發現「抖音」這名字特酷,確切說是「抖」這字用得太神。一般的名字得用腦袋去想,比如「今日頭條」、「微信」、「淘寶」之類,根據字面意思,大概知道是幹嘛。但「抖音」二字得用身體去感受,我下意識的反應是在身體裡找一下抖起來是什麼感覺,就大概明白把音樂抖起來是怎麼一回事,但嘴上說不出來。如果說「抖音」像是17歲花季,那它的競品「微視」這名字感覺就是老氣橫秋。


我印象裡跟「抖音」在一個境界的定義還有一個,「文學就是出汗」。你可以停下來五秒鐘,體會一下出汗是什麼感覺,那種由內而外的透,然後品一品,好的文學是不是就是這麼回事。


抖、砸、出汗,都是人的本能,一個名字或者一個產品若跟本能契合到一起,想必更能讓人放不下。抖音這名字不是產品經理起的,而是從早期用戶評論裡提煉出來的。想起來,產品經理是很難把腦袋放下的,但用戶是天然用身體的。


抖這個動作,為什麼是人的本能。一看見「抖音」那個logo在屏幕上抖動,我就被帶入一種狀態,也就是抖音這個產品期望你進入的狀態,為什麼。


搖一搖,算是抖的近親。搖是主動的,低頻率的,寬振幅的抖。抖是被動的,高頻率的,短振幅的搖。微信裡有“搖一搖”,感覺這也是人的本能。嬰兒是在搖籃裡或者媽媽臂彎裡搖一搖的時候睡著的。其實「搖籃」這個詞就標識出了搖跟人的親近關係。小時候電視機屏幕忽然花了,我爸就上去拍一拍,搖一搖。我十歲大侄兒對我發火,就是抱住我猛搖,好像這個動作可以把我搖清醒,或者震懾住。


我猜微信的產品經理在設計「搖一搖」的時候,可能是用到人的這種本能。不管三七二十一,搖一搖,看看手機裡會冒出來一個什麼樣的人。當你手裡拿著一個東西,你又期望一點意想不到的有意思的事發生,你會怎麼做,除了拍一拍,或者把他往牆上桌上砸,可能也會搖一搖。


搖一搖,為什麼嬰兒就容易睡著呢。問到這一層,感覺接近本質了。


我覺得搖一搖的精髓是滑動。在一條曲線上的滑動,有點像我們小時候玩的滑梯,我們在上面收穫了多少快樂。可我們在滑動中為什麼會快樂。回到本文一開始的那條飯否,喬布斯把人類從砸的天性轉變為輕觸,這看起來要文明得多。但一加手機的劉作虎認為,輕觸是不符合本能的。輕觸需要精準,不夠優雅,是種負擔,相比而言,滑動不需要精準,優雅而輕鬆,就像我們在滑梯上一樣。所謂「滑動之美」。


在iPhone上,雙擊能回到後臺,大部分安卓手機照抄這個功能。劉作虎覺得這個功能肯定很少人用。兩次輕觸是個需要記憶的動作,不是人的本能。快速兩次輕觸不能讓人舒服,有人會緊張,怕不成功,有壓力。所以劉作虎在他的操作系統上儘量採用滑動的操作,尤其是上下滑動,因為左右滑動感覺也是彆扭的,不順。滑梯也是從上到下的。上下,才能用上重力,否則滑不起來。


感覺《瘋狂的小鳥》的魅力跟滑動的快感密切相關。小鳥在拋物線上滑動,我們也能體會到那種放鬆。自己閉上眼睛體會,滑動時的放鬆可能來自失重,其實失重就是讓人不再受時時刻刻與身俱來的重力的束縛,暫時解脫出來。這是種很稀缺的放鬆。劉作虎更認為失重是終極的放鬆狀態。


這一切跟抖有什麼關係。


不同人對抖的體驗可能相似。冷了會發抖,據說這是身體激發出熱量的反應,所以抖一抖會舒服一點。撒尿到最後會全身禁不住抖一抖,據說可能跟撒尿流失熱量有關,抖一抖也能讓尿液進一步排盡。感覺很舒服。我懷疑這是我的偏見或者陋習,特地去問一個又勤奮又聰明長得又帥的美籍華人,尿盡抖一抖爽不爽,他會意一笑說,必須的。


狗洗澡後第一反應是全身抖,把水甩出去。我們抓住衣領用力一甩,衣服就一抖,灰塵就抖落了。四川話裡,抖還有打人的意思,老子要抖(tou)你娃兒,我感覺這跟抖衣服這個動作相關,抓住你一甩,你毫無抵抗之力,就像一件衣服一樣自然抖動。有相當強蔑視的氣勢,說出來特別帶勁。有人打完太極後收功的動作,是全身抖一下,舒服。劉作虎說,健身房練完的人也會甩下手,跑步完也會抖抖腿。


我猜,抖給人帶來的快感,來自於它讓微觀的東西,比如肌肉細胞或者灰塵,產生微觀的來回滑動,在這個過程裡,微觀的失重帶來放鬆,同時,這些微觀的東西也到了一個它更舒服的位置,比如,尿滴或者水滴就甩出去了,肌肉細胞從緊繃的狀態放鬆,也從偏離的位置回到正常的位置。


現實生活裡最常看到的抖是有些人持續抖腿。雖然這個動作讓這些人自己放鬆,但讓旁人很不舒服。男抖窮,女抖賤。這個說法不僅來自於一種傳統認識,我們每個人都對持續抖腿那個動作有本能的厭煩,對那個人生不起信任感。這提醒我認識到抖的一個重要性質:基本上它是被動的生理反應,而不是主動的,它是短暫的,而不是持續的,它是對一種偶發情況比如撒尿或者發冷或者勞累的生理反應,不得已而為之。有醫生說,抖腿是一種病理反應。


搖產生的滑動是慢速的,優雅的,人能控制的。抖產生的短距離內的滑動是快速的,猛烈的,人難以控制的。其實就算是搖,如果是高頻率和長時間的,也不會讓人感到舒服。比如,搖頭丸,那些在迪廳夜店裡拼命的甩手甩頭的人,那是強行放鬆,但也是病,得治。


本來是衝著「抖音」這個名字的精彩和神秘開始琢磨它,真沒想到,現在卻發現「抖」很可能算不上特別健康的東西,至少不是可以長時間高密度體驗的東西。抖音這個名字實在取得太好,單單從這個抖字入手,就可以同時看到它的正面和背面。事已至此,我還是要給出一個順暢的體現我真實想法的收尾。


抖音這名字很好,但我卻不用這個app。今年春節後看到抖音很火的新聞,下載來玩了一個多小時,看了很多的開心的或者眼前一亮的15秒視頻,但之後就刪了,至今再沒有動力去裝回來,更沒興趣去體驗微視這樣的模仿品。跟著它抖的時候確實很歡暢,欲罷不能,但關掉app後卻覺得非常失落,像做了一場夢,也很疲勞。


15秒的視頻,連續不斷的新的東西冒出來,視覺和聽覺的撞擊,不由自主跟著它停不下來,真是像極了「抖」這個動作,高頻率的低振幅的來回往復的被動的運動,我會暈,失落。對於我這樣的寂寞高手老男人,還是喜歡每隔幾周看一部經典老電影,就像一部搖籃曲,慢慢的沿著一個故事有節奏的優雅的滑動。好電影其實能帶來精神上的失重。在一個優雅的故事裡,忘掉了現實裡的柴米油鹽,進入到了另一種人生,另一個可能。而這種可能會反過來照耀現實生活,有長久的滋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