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青年十萬軍!中國大陸唯一一座國軍烈士墓園 震撼遠超想像


今年清明節期間,我特意前往雲南騰衝探訪了位於這裡的國殤墓園,這座墓園是為了紀念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在騰衝戰役中陣亡的將士而修建,目前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日戰爭時期正面戰場陣亡將士陵園。

來到國殤墓園,門外是一面“中國遠征軍名錄牆”,上面鐫刻著從2007年至2012年的五年中,從中國各地收集到的103,141位遠征軍烈士姓名。

名錄牆前,一名小女孩觸碰著陣亡將士的名字。

這是國殤墓園的正門,是一座帶有白族風格的照壁,正門兩旁繪著的一龍一虎,據當地人介紹,寓意中國遠征軍們的英勇、頑強。兩側的白牆上似曾有過字跡圖案。文革期間,國殤墓園作為“反動四舊”,遭到了嚴重破壞,大量牆面被粉飾,墓碑、墓穴被搗毀。文革結束後,中國組建了國殤墓園復修委員會及規劃施工小組,恢復了墓園大門及忠烈祠的原貌。

隨著很多前來祭奠的人群走進國殤墓園,聽著講解,人們陷入哀思。1944年5月10日,中國遠征軍對滇西地區的日軍發動反攻,其中第二十集團軍以六個師的兵力向騰衝進攻。經過多日激戰,於9月14日攻克。騰衝是中國在抗戰時期最先光復的縣城。此役,日軍陣亡6,000餘人,國軍陣亡9,168人。戰役結束後,時任國民政府委員兼雲貴監察使的李根源倡議興建陵園以祭悼國軍陣亡將士,墓園於1945年7月7日正式落成。


李根源根據《楚辭》中的“國殤”一篇,為之起名為“國殤墓園”。由大門經長通道循石級而上至第一臺階,嵌有“碧血千秋”刻石,“碧血千秋”四字,是國殤墓園落成時由蔣介石題,辛亥名士、民國元老、雲貴監察使李根源書。第二臺階,建有莊嚴肅穆的忠烈祠。忠烈祠為重簷敬山式建築,上簷下懸蔣中正題“河嶽英靈”匾額,捐堂正門上懸國民黨元老大書法家於右手書的“忠烈祠”匾額。

忠烈祠內正中掛孫中山遺像及遺囑,一名騰衝的老人進入到忠烈祠跪磕了三個頭。孫中山像兩側是其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和上面的橫批“天下為公”,這都是孫中山手跡。像下為《總理遺訓》。大廳放有騰衝當地多個單位送獻的悼念遠征軍烈士的花圈。大廳的左、右幾後牆上鑲嵌有許多名人題刻,大部分都在文革時期被紅衛兵砸壞或將字跡鏟壞,難以看出內容。

祠堂外走廊兩側有“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佈告”、 “騰衝國殤墓園落成祭文”、 “騰衝忠烈祠碑”、“告滇西父老書”等碑記。圖為大門珍貴碑刻之大義凜然的騰衝縣縣長《答田島書》,引起記者注意的是,時任騰衝縣縣長張問德在落款處用了“大中華民國騰衝縣縣長張問德”的頭銜,字裡行間不卑不亢、弛張有度,自尊與威嚴盡顯。在騰衝城光復後數天,張問德掛職而去。“我只是中華民族的讀書人”,這是張問德留給後人最著名的一句話。


忠烈祠的背後是高度31米的圓錐形小山坡,一條青石祭道筆直伸向坡頂。坡頂聳立著高10米的紀念塔,是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攻克騰衝陣亡將士紀念塔,如一柄利劍刺向天空,塔基上“民族英雄”4個字分外醒目。塔基正面刻有蔣中正題、李根源書“民族英雄”四個大字。紀念塔南面刻有《二十集團軍騰衝會戰概要》。文革期間此塔被炸燬,現為重建塔。圖為一對父母帶著兩個孩子前來墓園祭掃。

清明節當天,當地人擺放的祭品。

一瓶騰越老燒酒。

雲南一家單位組織員工前來祭拜鮮花。

這座墓園也作為很多來騰衝旅遊團的第一站,遊客們靜靜聆聽。

烈士墓冢繞紀念塔而建在小山坡上,以紀念塔為圓心向四周輻射,把坡體分為六等分,每個等分都代表一個師。蒼松翠柏之下整齊排列著3,646座墓冢,有些骨灰合葬一個墓冢,3,646座墓冢安葬著9,168名陣亡將士。墓碑上書陣亡將士姓名、籍貫、軍銜及職務等,每座墓碑下均葬有陣亡官兵的骨灰罐。因戰場上烈士遺體大多無法區分,3,346位戰亡官兵的墓碑皆按照生前的編隊,一列列從山頂直直往山底排,整整齊齊,密密麻麻。

有騰衝老人接受採訪,向記者描述著當年的情景,“那年,從西門進城,城外遠遠都能聞到屍體的臭味。隨便一個地方挖下去,都是人屍。”而墓碑上這些名字並不與下面的骨灰完全對應,當年陣亡將士的軀體大多支離破碎,難以辨認區分,只好集體焚化,再分裝到骨灰罐裡。不僅如此,3,000多墓碑中,2,000多人尚未成家。


一名小女孩隨父母前來,可能對於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不知道來這裡的意義,但從父母的表情,她看得出這裡的莊重。

英魂永眠處,有些墓碑上有烈士的姓名,是文革後根據收集到的遠征軍將士名單統一刻制的,所以並非每一塊墓碑後面是碑名所示的戰士墳墓。

一名小男孩給墓碑逐一插上花。小男孩的奶奶說,他家祖孫三代五口人特意從大理下關來,今天買了很多花前來祭掃,他們家的先人並沒有遠征軍,只是源於這份感恩。

一名小女生手捧祭掃的鮮花。

一名老者俯身讀著墓碑上的名字。

一家三口前來祭掃,母親雙手合十祭拜,女兒學起媽媽的樣子。

我問一名當地人,為什麼掃墓的花是彩色的,我之前祭掃先人都是用白花,他說因為這裡很多戰士犧牲時只有十幾歲,最小的才10歲,鮮豔顏色的花是獻給他們的。

山腳下,當年攻克騰衝的遠征軍主力部隊“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抗日陣亡將士”的軍官集體墓碑,從碑上的官職、姓名看,全是少校以上的軍官。

寸性奇將軍墓碑。寸性奇是騰衝人,抗戰時時任少將,1942年6月追贈中將,是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方高級將領之一。被蔣中正譽為抗日軍中一虎將。

這是一座集體墓碑,“天地正氣”四字為於佑任手跡。在墓園中,幾乎每一塊墓碑前都擺滿了悼念者們敬獻的花朵、花束。

1946年在國殤墓園內建的滇西抗戰盟軍陣亡將士紀念碑,2004年中美兩國共同查對陣亡者身份後重修。這些碑上刻有美國飛虎隊成員的名字,這裡埋葬著少校威廉姆·麥姆瑞等19位盟軍將士。

前美國總統老布什曾寫信致謝:“為此,我代表全體美國人民,非常自豪地感謝雲南人民為多年前獻身的士兵所給予的榮譽。這個紀念碑不僅僅是為了紀念過去,也是我們兩個偉大的國家現在友誼的諾言。”

清明期間,國殤墓園內,人們到此祭祀將士,或旅遊團或自發,但都會深深鞠上一躬。

國殤墓園內的廣場,一名孩子望著遠征軍的雕像。

一朵花被放置在遺骸碑文上。

廣場上的遠征軍戰區示意圖,孩子觀看著一個個地名。

騰衝四中的幾名獲得獎學金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前來祭掃緬懷。

墓園內塑有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令史迪威將軍與飛虎隊陳納德將軍塑像。

一名孩子聽著關於這座陵園的講解。

少先隊員與一名小兵雕像合影。滇西大反攻時逼迫把徵兵年齡一降再降才湊足兵源,據介紹,遠征軍平均年齡不過十七歲。眼前這個稚嫩小兵不過十三歲卻是有過二年軍齡的老兵了,而他也只是遠征軍中“娃娃兵”中縮影而已。導遊不建議在小兵雕像前放置祭祀的花,因為這個小兵現在還健在。

“雷打樹下”雕塑,導遊解說,人物是抗日名將寸性奇額父親寸大進,88歲,眼見國土淪陷,恨自己年事已高,無力報國,遂坐在大羅綺坪觀音寺被雷電擊斷的千年古杉下,含恨絕食而亡。相比史迪威與陳納德的雕像,這位人物的故事無從考據,但其彰顯了民族氣節,祭掃的人往往會更青睞,所以被獻上的花也是很多。


“餓到在地,奄奄一息的女人,她雖倒地,至死緊緊抱軍糧袋子,她只有一個目標,把軍糧送給官兵。”導遊介紹完這個雕像,人們紛紛把花獻上。

國殤墓園裡,還有一處特殊的塚,位於整個國殤墓園地勢最低的地方。圓形墓穴前,長方形石碑上,有李根源書寫的兩個大大的黑字——“倭塚”。根據記錄,倭塚裡面埋的是日本指揮官少將藏重康美以及其下屬日軍指揮官。據瞭解,建這個倭塚的目的有三個:“象徵侵略者的慘敗;陪葬意義;體現了中國人的人道主義,你雖然是侵略者,但也給你入土為安,給你一席之地。”

這座倭冢曾遭日本抗議,據導遊介紹,直到今天,當日本人千方百計要取回戰爭遺骨時,園方都嚴厲拒絕。“這些敵軍將士的魂魄將永遠不得迴歸故土,將永遠地為他們曾經所造下的罪孽長跪於園內英烈腳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