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裕製藥成功牽手腫瘤幹細胞抑制劑I類創新藥項目

近日,成都百裕製藥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簽約一項以抑制腫瘤幹細胞增殖為作用機制的I類創新藥物研發項目。該項目為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學院汪寧教授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俞飈研究員團隊合作研發,兩科學家團隊設計、合成並篩查了一種對惡性腫瘤再生細胞增生和轉移具有特別療效的新型精準靶向分子藥物,並命名為WYC-209。

百裕製藥成功牽手腫瘤幹細胞抑制劑I類創新藥項目

成都百裕製藥董事長孫毅在簽約儀式上介紹說,藥品有三種,預防藥、改善藥和救命藥,尤其對於腫瘤的治療,雖然近幾年免疫療法使我們看到了希望,但目前我國大多數癌症患者仍採用姑息療法,以減輕痛苦為主要目的,結局仍是人財兩空。從去年開始一直想做一個救命藥,有幸瞭解了汪寧教授和俞飈教授的WYC-209項目,讓我很振奮,作為製藥人,投資這個項目,70%-80%是一種情懷,20-30%是科技,是出於企業戰略。WYC-209項目的出發點和發展前景與孫董事長長高品質、唯創新、存善念、承責任、至真誠、為人類健康事業奮鬥終身的人生信條十分吻合,這也是百裕製藥牽手WYC-209項目的原動力。

孫毅介紹說,成都百裕製藥以精神神經領域產品為研發戰略,此次的技術合作,是百裕製藥實質意義上第二個1類新藥的開發起點,也是成都百裕進軍腫瘤治療領域的首次嘗試,為企業拓展產品線、提高核心競爭力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與兩大科學家的攜手合作,提高企業的科研實力,讓百裕的研發進入創新藥的強者之林,為後續進軍國際化創新研發奠定基礎。

《2017年中國癌症報告》數據顯示,全國癌症新發病例佔全世界的1/4,每分鐘約7個人確診為癌症,每天有2.2萬人因為癌症而去世,一個人40歲以後癌症發病率快速提升,80歲達到峰值,到了85歲患癌風險高達36%。更有臨床數據顯示,我國惡性腫瘤半年內復發轉移率高達69%,尤其前三個月是癌症轉移復發的“高危關鍵期”,術後兩年內總體複發率則高達80%,有的患者在經過了局部治療加上全身化療後,仍會出現亞臨床隱性轉移。

百裕製藥成功牽手腫瘤幹細胞抑制劑I類創新藥項目

“腫瘤幹細胞是存在於腫瘤中的具有幹細胞性質的細胞亞群,它具有強大的分裂和自我更新能力,進而增殖形成不同分化程度的腫瘤細胞,這種不斷的分裂增殖推動了腫瘤的形成和腫瘤轉移的發生。”在汪寧教授看來,腫瘤幹細胞腫瘤是腫瘤復發和轉移的重要原因,如果能遏制腫瘤幹細胞的分裂和增殖,可望大大提高惡性腫瘤治療效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目前腫瘤治療中的主要難題就是轉移和復發,通過手術、放療和化療對整個實體腫瘤病灶進行殺傷,然而這些治療方法仍不能有效地殺滅潛在癌症病灶,因此很多患者在結束治療後會出現腫瘤復發現象,復發後的腫瘤對於化療或放療具有極強的耐受性。”俞飈研究員表示,腫瘤幹細胞具有非常高的增殖能力、分化能力和致瘤能力,科學家們已經在肺小細胞癌、神經膠質瘤、大腸癌、肝癌、黑色素瘤等腫瘤組織中證實了腫瘤幹細胞的存在,而針對腫瘤幹細胞的WYC-209有望改善臨床腫瘤復發和轉移的治療。

2018年4月11日,國際權威雜誌《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發了題為《抑制腫瘤幹細胞的新藥物》(Inhibition of cancer stem cell like cells by a synthetic retinoid)的論文,披露了汪寧和俞飈兩科學家團隊的WYC-209這項醫學研究成果。他們發現,WYC-209是一種具有特別療效的靶向視黃酸類小分子藥物。該藥針對腫瘤幹細胞視黃酸受體靶點開展調控作用。在較低濃度情況下,即可在體外以接近100%的比例殺死肺癌、乳腺癌、卵巢癌、黑色素瘤等惡性腫瘤再生細胞並以接近90%有效率阻斷小鼠體內肺轉移瘤的形成,,大大延長小鼠的壽命。

百裕製藥成功牽手腫瘤幹細胞抑制劑I類創新藥項目

“我們研究發現,WYC-209通過調控RAR受體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級聯信號通路誘導癌細胞凋亡。根據實驗數據,不僅明顯優於實驗中使用的多種化療和靶向對照藥物,更重要的是,目前來看體外實驗和動物實驗都表明WYC-209副作用較小。因此具有巨大的新藥開發價值,我們已經共同申請了中國專利及國際專利。”汪寧教授介紹說。

“從基礎科學領域的新藥發現到具有臨床治療價值的新藥,這中間還有漫長的路要走,通過汪寧教授的介紹,我們認為wyc-209這款藥物抑制腫瘤幹細胞增殖的作用機制比較明確,wyc-209的成分和化學結構也比較清晰。下一步應儘快設計出科學、合理、高效率的開發戰略,按照CDE的要求準備和完善各種臨床前試驗數據,儘快將藥物推向臨床階段。”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郭軍認為,腫瘤復發和轉移是臨床治療的重點和難點,從這個意義上講,wyc-209將具有獨特的價值。

郭教授建議,百裕製藥可以在wyc-209新藥開發的前期即邀請臨床專家參與進來,讓搞基礎科學的專家瞭解臨床需求,也要讓臨床專家瞭解新藥的作用機理和開發理念,通過各方專家共同努力,攜手推進這款抗腫瘤I類新藥的研發,早日造福廣大腫瘤患者。(作者:米內網劉景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