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很多智者都不是純「樂觀主義者」?

為什麼很多智者都不是純「樂觀主義者」?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產生悲觀的情緒,只是每個人程度有所不同。通常我們會認為樂觀即「正能量」,是積極向上的,有益的;而悲觀就是「負能量」,喪失動力的,悲傷的,有害的,應該被拋棄的。

二者真的是對立的關係嗎?

有好壞之分嗎?

我們該如何理性地看待

樂觀和悲觀的情緒呢?

為什麼很多智者都不是純「樂觀主義者」?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單純從客觀現實來說,可控的和不可控的事情都有,未來的結果好壞,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共存,似乎沒有辦法讓人心安理得絕對地樂觀或者悲觀。但是對一些人來說,的確存在非常真實的悲觀體驗,這種悲觀或許就更多地是一種情緒體驗了。

悲觀的情緒一方面可能是對當下事情的反應,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過去的一些經歷和體驗被觸發。當人沉浸在悲觀裡時,認知和行為都會被不自覺地影響。這就好比有的人很容易憤怒,和人產生衝突,並且由此體驗更多的矛盾衝突,從而自己的情緒持續地被自我強化。

當悲觀來臨,我們可以站在旁觀者角度看見自己的悲觀,帶著非批判的態度接納它的存在,但同時並不因為它的出現就改變自己的行為。

如果試著看見悲觀,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它的存在並不單純是一種世界觀。一刀切式的悲觀背後可能是求助,可能是自我保護,也可能是說服自己放棄需求和渴望。

瞭解悲觀的來源,你才能夠決定要不要允許它繼續影響你。

實際上,很多情緒問題都是這樣的解決思路。

當我們困在某種情緒裡時,往往是不自知的,我們接受了外界的刺激,然後給出一個自動的反應,但是這過程中沒有我們自己的思考和判斷。

內觀,就是讓我們在外界刺激和自動反應之間創造一個空間,允許我們有思考選擇的機會。這樣的話,即使當下的情況令人悲觀,你也可以在看見自己悲觀情緒的同時,有意識地選擇在言行上不受悲觀的影響。

當然這種能力並不是短期內就能實現,但是「內觀」——提升自我意識和自我認知最終帶來的好處就是,讓你不論樂觀還是悲觀,都能平常對待,心如止水。

為什麼很多智者都不是純「樂觀主義者」?

啟迪多元思維

1.所有的悲觀,都是有害的嗎?

在日常的語境中,大多數人普遍認為樂觀是有益的,悲觀是有害的。但2011年發表在《社會認知》雜誌上的一則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研究者認為,悲觀和樂觀只是我們在面對人生的不可預測性時,所採取的不同的動機取向,他們沒有好壞之分。

樂觀者的動機是「進步」取向,他們更善於應對積極的反饋,因此總是能看到好的可能。這會讓他們在成功的道路上更加敢於冒險,他們不畏懼即將到來的風險,並積極應對。但是,過於樂觀會使他們忽視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險。事情可能並不會朝自己所預期的樂觀情況那樣發展,這樣的結果會讓他們產生更大的落差感。

悲觀者的動機則是「安全」取向,他們在面對未知時,更想要獲得安全感和確定感,因此總是會去考慮到那些最壞的事情。因此他們總能發現那些樂觀者所沒有意識到的某些壞的結果。即便是悲觀者最後無法達成最好的結果,相對樂觀者,他們所產生的落差感也比較小。

悲觀的人採用樂觀的策略,和樂觀的人採用悲觀的策略,都不會有好結果。

2.樂觀與悲觀各有好處

有其他研究者認為,人們往往高估了樂觀的好處,低估了樂觀的壞處。

「長期以來,人們在‘必須表現得樂觀’這一點上,承受的壓力太大了,這是比悲觀更有可能帶來負面影響的事。」

古今中外,有很多名人都從自己的視角和人生經歷出發,以多元化的思維表達了自己對於樂觀和悲觀的看法:

悲觀的頭腦,樂觀的意志。黑格爾

基本上我是一個樂觀主義的悲觀者和一個悲觀主義的樂觀者,我是雙重的、兩面牆的,有著拉伯雷式的笑和赫拉克利特的哭。赫拉巴爾

悲觀主義並不是一種頹廢,而是一種深沉的勇氣。樂觀主義者謳歌生命,悲觀主義者調侃人生。

對前途要看得樂觀些,對人心要看得悲觀些。

悲觀主義者大都寧靜而深邃。而樂觀主義者的喧譁,與小孩子們的嬉鬧無異。

因為樂觀,所以不去反省,因為悲觀,所以不會沉溺。

慾望通常是樂觀的,智慧則偏向於悲觀。一個人傾向於樂觀還是傾向於悲觀,主要取決於是慾望還是智慧在他的意識中佔據主導地位。

悲觀的人之所以悲觀,是因為時時刻刻都活在清醒的現實裡,沒有誰可以不去面對煩惱,沒有誰可以事事都如意。那些樂觀的人之所以心態好,只是因為他們選擇了逃避殘酷的現實,學會掩飾自己的內心。

真正的幽默往往出自於那些天性悲觀和帶著憂鬱氣質的人,而樂觀開朗的人反而很難產生出深刻的幽默,這和我們通常所認為的恰恰相反。少數人之所以悲觀是因為他們已經洞察了這個世界的真相,但他有時候突然發現這個悲慘荒唐的世界中也有非常滑稽可笑的一面,於是幽默就從他裡面迸發出來。這種深刻的幽默,首先是源自於一個人內在豐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洞察力。

為什麼很多智者都不是純「樂觀主義者」?

正心正舉

如何平衡樂觀與悲觀?

部分樂觀主義者只看局部,然後將其放大成整體。他們只看表面,不去看冰山下隱形的部分,但那些東西遲早也會浮上水面。所以,樂觀主義者到最後通常都是哭喪著臉的。

有些悲觀主義看到的是整體,而且他們已經探到了那個底部,所以,悲觀主義者最後反而變得坦然。

正如尼采所說:惟有悲觀淨化而成的樂觀,才是真正的樂觀。

真正的樂觀主義者是從悲觀主義走出來的樂觀主義,沒有經歷過深度悲觀的樂觀主義是脆弱的、不堪一擊的。

出太陽的時候,也可能下雨, 是悲觀者的境界;

下雨的時候,也可能出太陽, 是樂觀者的境界;

可是,還有一種人會發出這樣的感嘆: 好美的太陽雨。

當我們超越了悲觀與樂觀的藩籬,無論晴雨,在你眼中, 都是人生的風景,此乃一種更深邃的人生境界——達觀。

人如果缺乏比外界的一切影響更高更堅強的東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直麵人生的苦難且坦然接受。那麼他只要害一場重傷風,就足以使他失去常態,使他一看見鳥就認為是貓頭鷹,一聽見聲音就認為是狗叫。在這樣的時候,他所有的樂觀主義或者悲觀主義,以及因而產生的偉大和渺小的思想,就純粹成了病態,不是別的了。(契訶夫)

撥迷見智

樂極生悲

悲極生樂

不悲不喜

順乎自然

開啟自在之門

對生命,對人類,過分的悲觀,過分的樂觀,都是不誠實的。看輕世界荒謬,是一個智者的基本水準。看清了,不是感到噁心,而是會心一笑。木心

當一個人已經明白了生活的真相,了悟事物及生命的發展規律。那麼,他就能安時而處順,平和地活在當下,既無悲觀,亦無樂觀,而只是靜觀的自在。

Q:為什麼很多智者都不是純「樂觀主義者」?

歡迎留言和大家分享

下期預告

1、人文精神給智慧醫療帶來了什麼?

2、作為醫生,怎樣樹立正確合理的醫學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