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新地名是怎麼來的?曾經還有名爲「小霸王」的過街天橋

30多年來,家住新源裡的楊琨平老人見證了家門口的東三環從無到有,從城市邊緣到城市中心,從暢通到擁堵的歷程。在老街坊們眼裡,由企業冠名的燕莎橋更應該叫做亮馬橋。1993年9月17日,《北京晚報》曾刊發《東三環改造中部分橋樑用企業命名》的報道,一一列舉了在東三環貫通時,從名為“國貿”、“長虹”、“燕莎”的立交橋,到名為“山海丹”、“小霸王”、“威力”的過街天橋。

北京的新地名是怎麼來的?曾經還有名為“小霸王”的過街天橋

今年4月22日,百子灣南一路經過重新鋪設人行便道、施劃交通線後,全面投入使用。

去年夏天,一條無名小路再次引發社會關注。因未及時移交使用,百子灣南一路被一名中央美院的學生擅自命名為“葛宇路”,甚至被收入了電子地圖。事件曝光後,《北京晚報》迅速展開“身邊的無名路”線索徵集活動,助推“北京市無名路和不規範道路名稱的清理整治、命名”工作。

幾十年間,北京的道路建設猶如三環路上晝夜不息的車流,滾滾向前……從帶有時代烙印的企業冠名,到無名路的清理、整治,北京道路命名越來越規範化。帶有鮮明區域人文特徵的百街千巷,不僅是城市交通座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傳遞出北京這座城市歷史、文化的深長古韻。

企業冠名道路引發社會關注

北京的新地名是怎麼來的?曾經還有名為“小霸王”的過街天橋

1993年9月17日,《北京晚報》刊發企業命名立交橋的報道。

雖然住得與燕莎購物中心近在咫尺,但楊琨平和老街坊們很少光顧。據老人回憶,看到橋上掛起了“燕莎橋”三個字,街坊們有點議論,“一切向錢看”的說法一度佔了主流。但在當時,改革之風勁吹,市場經濟活躍,聯想橋、四通橋等由企業冠名的橋樑紛紛亮相,大家也逐漸認可了這一做法。1993年9月17日,《北京晚報》刊發報道《東三環改造中的部分橋用企業命名》,寫出這篇報道的資深記者毛序國說,國貿、長虹、燕莎這幾座立交橋的冠名價格是每座100萬元。上世紀九十年代初,100萬元是可以為市政建設出一份力了。

毛序國說,當時,國貿橋是準備按照原來的地名“大北窯”來命名。“我當年報道的標題就是‘大北窯橋建成通車’。現在呢,大北窯何在?但‘國貿’盡人皆知。”

企業給道路冠名的背後,是當時北京經濟環境的真實寫照。然而,雖然普通市民慢慢接受了這樣的做法,但來自學者、專家的反對聲依然存在。不過,當年的專家們所反對的,並非是“企業冠名北京標誌性建築是否合適”,而是“不該由外國企業冠名”,其中的典型就是燕莎橋。燕莎橋旁的燕莎購物中心和凱賓斯基酒店有來自德國的投資,由於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這筆投資獲得了相當的收益。而對於北京,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能夠建設起高檔的購物中心和酒店,提升城市的商業品質,兩方實現了共贏。

如今,這種帶有時代背景的命名方式也許不會再出現了。但是,“道路命名”這個本該由專業人士討論的話題,卻在2017年夏天以另外一種形式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2013年,中央美院學生葛宇路發現了朝陽區蘋果社區附近的一條800米長的小路,這條路屬於小區代徵路,名為“百子灣南一路”,由於小區開發商未及時向政府移交使用,導致道路管理跟不上,正規路牌缺失。葛宇路便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這條路,並在東西兩側設置了自己製作的路牌。

“葛宇路”被曝光後,《北京晚報》迅速展開“身邊的無名路”線索徵集活動,連續刊發報道,促進相關問題的解決。

系列報道助推道路名稱規範

北京的新地名是怎麼來的?曾經還有名為“小霸王”的過街天橋

“葛宇路”被曝光後,《北京晚報》展開“身邊的無名路”系列報道。

“葛宇路”的出現,無意間暴露了城市管理的短板。因為建設、拆遷等原因,北京市存在著不少無名路,《北京晚報》派出記者給與詳細報導:豐臺區木樨園小區北側,東城區寶華里南側有一條無名路。該路地處兩區交界,成為一處管理盲區。這條路東連永定門外大街,西通沙子口路。雖然只有四五百米長,卻是沙子口居民前往永定門外大街(即南中軸路)的必經之路。有居民叫它“后街”,也有人說是“木樨園世貿商業中心北邊的衚衕”,或是“寶華里小學南邊的衚衕”。雖然道路沒有確切的名字,但道路沿線的居民家門前,卻掛有“西木樨園××號”、“沙子口路南側支路××號”的牌子。不過,這些地名在電子地圖上卻查詢不到……

若不是“葛宇路”的出現,這些混亂的道路命名也許很難進入公眾的視野。不僅居民的日常生活會受到影響,一些正常的行政執法工作也會遇到麻煩。記者採訪了多位一線交警,在轄區內出現“無正規名稱的市政道路”時會遇到哪些問題,交警們普遍的看法是:如果有比較廣為人知約定俗成稱謂的,還好辦;如果沒有,遇到事故、糾紛類的報警,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出警速度。

記者實地踏勘發現,和周圍店鋪林立、小區出入口眾多的道路相比,幾百米長的“百子灣南一路”確實非常清淨,為數不多的幾個文化類工作室位於路北,路南側僅有蘋果社區的一個出口,整條路上連一個小店都沒有。能在如此不起眼的小路上找到北京城市建設過程中,道路命名方面的漏洞,無論是葛宇路本人還是將之公諸於眾的媒體,都在無意間助推了城市建設的進步。

去年8月1日,北京市規劃國土委協調各區政府和交通、市政等部門,啟動了北京市無名路和不規範道路名稱的清理整治、命名工作。城市道路的命名是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和“尊重歷史、照顧習慣、體現規劃、好找好記”的原則辦理,並依據分級管理的原則,嚴格履行審批手續,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隨意命名的。

道路命名注重人文和傳承

市人大代表、北京建築大學教授秦紅嶺因為自工作的關係,一直對城建問題高度關注。對於地名的變遷、保護和命名規範,也有著獨到的想法。她說,中國人自古就有重視地名的傳統,地名承載了一個地區特有的歷史價值及文化特徵,是區域文化的象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地名也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已經有很多國家開始普查篩選有重要文化價值的地名,並通過立法方式加強對地名文化遺產的保護。“我們在江南旅遊的時候,經常會發現一些水鄉的小街小巷、小河小汊,都有著非常雅緻的名字,無形中極大的增加了這個地方的文化魅力。所以我一直認為,城市在改建、擴建的過程中,要命名一個地名,更多地需要體現出城市的人文價值。”秦紅嶺強調說,自行命名肯定不宜鼓勵,試圖在地名中體現大眾商業文化,也無可厚非,但它畢竟也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或者是時代精神的一種間接反應,無論如何,像北京一些老立交橋那樣以企事業單位的名字來命名,割裂了由地名承載的文化傳統,現在回頭來看,並不合適。

“地名、街道名稱往往是一個地區約定俗成的名稱,有其自身的命名規則,也能反映出當地的地域特點。比如北京地名一方面反映當地景觀風貌、城市空間地標,如前門外的天橋、什剎海的銀錠橋,另一方面也反映北京獨特的本土文化,如北京胡同名稱五花八門,是衚衕文化的一種特殊而有趣的反映。而且,由於豐富的兒化音是北京話的重要特徵,因而哪些地名兒化,哪些地名不能兒化,這體現了獨有的京味文化內涵。”秦紅嶺說,老北京地名文化的傳統第一是講求規矩,第二是遵從約定俗成原則,這些都是應傳承的原則。

根據北京市規劃國土委公佈的數據,北京市無名路和名稱不規範道路數量共有4639條。並不是所有的無名路都需要命名,北京市在清理整治工作之初確定了無名路選取標準--未懸掛路牌、車輛可以通行、長度100米以上、有硬質鋪裝路面的無名道路。另外,還有一些未通車的斷頭路、百姓生活中實際需要的臨時性規劃道路,也納入到此次工作的範圍中。

前兩批新命名的無名路名稱中,出現了30條衚衕的名字,分佈在東城、西城和延慶,基本上都是直接恢復了道路原址以及鄰近的老地名。近年來,隨著城區改造,一些衚衕消失了,衚衕的名稱資源尤顯寶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要求保護1000餘條現存衚衕及衚衕名稱,為此,北京市在梳理城區的無名路時,更加註重地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再利用。繼2017年11月完成第1批309條道路命名工作後,截至2018年1月底,北京市第二批446條無名路已有195條完成命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