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成績出來後,孩子說沒考好 父母這樣做簡直太聰明!

期末考試已經落下帷幕,隨之而來的就是考試成績的公佈。孩子的成績一直是父母心裡的一根刺,牽動著每一根神經。最近,父母們見面時候的寒暄直接變成了:

“你們家兒子這次考試怎麼樣啊?”

“甭提了!那點分說出來都嫌丟人,我告訴他,暑假一天也別想玩了,到輔導班老老實實補課去!你兒子呢?”

“我兒子倒是挺爭氣的,每科都在95分以上,班上前三名,這不剛剛去給他買了一部手機當獎勵!”

在中國,不重視孩子分數的父母幾乎沒有,但絕大部分,在對待孩子考試成績的問題上卻有失偏頗。無論考得好考得差,怎樣處理才能給孩子積極的回應,幫助他在以後的學習中更好地發展呢?

成績出來後,孩子跟你說沒考好。

該怎麼辦?

期末成績出來後,孩子說沒考好 父母這樣做簡直太聰明!

父母可以使用CCT溝通與談話技術的方法來進行溝通。不過,在說具體的方法之前,父母首先需要理性地看待孩子沒有考好這件事情。

作為父母來講,當看到孩子成績單上不好的分數時,心中可能會生出火來,想到之前孩子沒有好好聽課、好好做作業、好好做練習、聽自己的話多複習,自己提醒了孩子可能還遭遇到了孩子的磨蹭拖延、發脾氣、頂嘴、哭鬧等行為。

也可能心中會有很多的憂慮:

完了,又沒考好,以後就不能去一個好的中學了?中考怎麼辦?高考怎麼辦?大學怎麼辦?糟了,以前成績還不錯啊,怎麼突然就退步了呢?

評優又評不上了。還可能會懷疑,我的孩子是不是就不是一塊讀書的料?

有一些全職媽媽可能還會想:真丟人,我就這麼一個孩子我都教不好。

這都是父母在無限放大自己內心的負面情緒。

有的爸爸媽媽可能會說,我沒有這麼想,我能理解孩子成績沒考好的那種難受的心情。他還可能會擔憂父母會大發雷霆,我想的更多的是想要告訴他作為爸媽我想幫助他、支持他解決問題,把成績提升上來。如果你能這麼想,那真的是非常棒的父母。

對於孩子來說,考試成績是一件對他影響很大的事情,不管他用怎樣的語言或者表情來掩飾內心的緊張和失望。

因為每天長時間待在學校學習的人是孩子,成績就是他在學校這個環境中獲取成就感和存在感非常重要的來源,他必然是希望自己能夠考好的。

因此父母也不需要為了安慰孩子而違心地說:考試成績不重要,你考多少分你都是最棒的。這樣的誇獎顯然不客觀,孩子自己都不信。

而父母把本身很重要的事情說成不重要,絲毫不能減輕孩子失落的心情,只會覺得父母很虛偽。

你要是真的認為成績不重要,那是不是就意味著孩子可以隨意地對待上學和考試了呢?顯然,這不是父母的真心。

因此,我們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如何幫助孩子能夠客觀地看待和分析這次的考試失利,想方法去提升自己,從而突破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績。

根據CCT 溝通技術,

父母應該和孩子按照什麼方法進行溝通?

期末成績出來後,孩子說沒考好 父母這樣做簡直太聰明!

第一步:表達和接納彼此的感受

父母可以詢問孩子的感受,然後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父母可以直接說,對於你沒考好這件事,我也感覺到很難過,甚至有些失望。或許有些生氣,因為考試之前你確實沒有做到好好複習。

第二步:明確一個目標

可以跟孩子商量,也可以父母提一個要求,不過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的確認。跟孩子商量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決定了孩子日後行為的主動性,如果孩子不認可,那麼達成的可能性就非常渺茫。

還有就是,我們需要通過這樣的機會來幫助孩子評估自己的實力,給自己樹立一個可靠的目標,過於容易和過於困難,都是不合適的。

第三步:尋找方法

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建議,怎麼樣做才能達到樹立的目標。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因此也要給到孩子空間讓他能夠主動地去思考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孩子年齡越大,就越需要他的主動性。

第四步:明確角色

在這件事情裡,主體是孩子,父母是他的助手,是他的支持者,這是需要父母跟孩子明確的,這樣才能把主動性還給孩子,而不是變成學習是父母的事情。

第五步:支持和鼓勵

父母要給孩子情感上的鼓勵和支持。

如何幫助孩子調整情緒?

期末成績出來後,孩子說沒考好 父母這樣做簡直太聰明!

按照CCT 的溝通技術與孩子談話後,孩子的情感得到了表達和接納,也找到了下一步的目標以及解決方法,孩子的狀況就會好很多了。

因為他知道,在他身後他有父母的接納與支持,在未來他也有改變的方法和希望。

另外父母還可以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找到更多元的評價,讓他能夠看到這個世界其實很大、很豐富,成績並不是評價一個人的唯一標準,儘管它重要,但絕不是唯一。

他還有其他方面的優點,比如他有很好的運動能力,他博覽群書,他很擅長表演等等,他還可以有其他很多可以發展的地方。

如何順利幫孩子過渡到下學期的學習中?

根據之前制定的目標,制定行動計劃,然後去落實這個計劃。在假期做一些有針對性的準備,同時也勞逸結合,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動,讓整個假期成為孩子的蓄能假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