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懿宗時期與番邦國家打仗,只因番邦王的名字里有兩個字!


幾千年的封建時代,長期實行皇帝專權統治,即所謂“以一人治天下”。為了保證皇權的絕對權威,皇帝們有意識地把自己塑造成為一副神聖不可侵犯的模樣,制定了一套繁文縟節的“皇家制度”。皇帝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等,都有一套專門的“御用”體系,除了皇帝,其他人一概不得染指,否則就是“逾制”,是殺頭掉腦袋的大罪。

就連皇帝的名字,也有一套專門的“避諱”制度。普普通通的一個漢字,只要出現在皇帝名字中,就成為皇帝專用,在那個朝代任何人不得提及或書寫,也不能再用在名字中,不僅起名要避開這個字,成年人名字裡有這個字的,也必須去掉或者改掉。比如唐朝開國名將徐世勣,唐高祖李淵為了顯示寵信之意,賜姓“李”,改成李世勣。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李世勣必須避諱,只得把“世”字去掉,改成李勣。從徐世勣變成李勣,簡直讓人哭笑不得。

清朝康熙皇帝名叫玄燁,“燁”字不太常用倒無所謂,“玄”字卻很常用,被統一以“元”字替代,結果差點把清朝文人們折騰死。修編史書、著書立說,唐玄宗都要寫成唐元宗。陝西唐玄宗墓前,至今留有清朝人樹立的一塊石碑,就刻著“唐元宗”。問題是五代十國南唐皇帝李璟,廟號就是唐元宗,很容易搞混淆。唐朝開國名將段志玄被改成段志元,問題是唐朝時南詔國有個人就叫段志元,人為給歷史研究製造很大麻煩,簡直搞得烏煙瘴氣。


歷史上還有個極端的“避諱”事件,為了避諱引發了一場戰爭。在唐朝的西南邊陲,有一個小國南詔。南詔國作為唐朝眾多的藩屬國之一,世代與唐朝保持朝貢關係,歷代國王都接受唐朝冊封。隨著雙方實力此消彼長,也曾爆發過幾場軍事衝突,但大體而言,大部分時間內還算相安無事。

然而,事情的起因,就是因為南詔國王不肯避諱改名引發。大中十三年,南詔國王勸豐祐病故,勸豐祐之子繼位。按照歷史慣例,唐王朝不干涉藩屬國的王位傳承人選,但新任國王必須接受唐王朝的正式冊封,才算名正言順擁有了對這個地區的統治權。

當時唐懿宗剛剛繼位。南詔使者前來進貢請封,唐懿宗看到奏章上南詔國王的落款簽名,登時滿心不悅。這個新任國王,是南詔的第八代國王,他的名字一共有三個字,也不知他父親當初咋想的,一共三個字,就有兩個字都觸犯了唐朝皇帝的“廟諱”。其實這也不奇怪,南詔國以哀牢語、漢語兩種語言作為國語,語言文字習慣都與中原地區有所不同,避諱制度在他們眼中既不理解也無必要。


這個新國王名字是“蒙世隆”三個字。“世”字觸犯了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名諱,“隆”字觸犯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名諱。而按照中原王朝的避諱制度,這兩個字任何人不得再用於姓名中。唐懿宗於是下旨,以蒙世隆之名觸犯太宗皇帝、玄宗皇帝廟諱為由,“絕朝貢”,斷絕雙方朝貢關係,不行冊封之禮。回去讓你們頭兒改名字吧。

後來唐朝宰相杜悰向皇帝建議,人家南詔畢竟僻處邊遠,遠隔中原千山萬水,消息閉塞文治不興,也許是無心之過也未可知,不知者不罪,應該給人家以改過自新之道。唐懿宗也覺得未免反應過激,聽從杜悰建議,派遣使者去知會南詔,《新唐書》記載:並詔驃信以名嫌,冊命未可舉,必易名乃得封。給南詔國王說清楚,只要改了名字,馬上冊封你。唐懿宗還讓滿腹文采的大臣們精心推敲,給蒙世隆取好了新名字:驃信,一個大氣而又雅緻的名字。

誰知南詔國王蒙世隆也是個倔脾氣,《新唐書》記載他“年少輕殺戮”,年少輕狂而暴躁嗜殺,一聽說唐朝拒絕冊封,還讓他改名字,蒙世隆拍案大怒,噶哈呀,我爹媽給我起個名字,礙著你啥事了?唐朝皇帝也欺人太甚!就不改!這個名字叫定了他才不管中原王朝那些避諱制度。


你不冊封我,好說,我自立為帝行不行?“遂僭稱皇帝,建元建極”,唐懿宗聞訊大怒,不聽話是吧立即出兵開打,我看你改不改。一場大戰由此爆發。結果斷斷續續打了幾年,也沒打出個結果,蒙世隆到死也不肯改名字。

乾符四年,蒙世隆病重而死。死前他還不忘再刺激唐朝皇帝一下子,他確定的皇位繼承人是他兒子,名字是:隆舜,繼續觸犯唐玄宗李隆基名諱,不把唐朝皇帝氣死不罷休的節奏。而此時的唐朝,已經風雨飄搖天下大亂,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次年就爆發席捲天下的黃巢大起義,再也沒人爭究什麼避諱不避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