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習《論語》之君子有三畏

曾仕強教授儒道易行

王道管理諮詢

日習《論語》之君子有三畏

季氏篇第八

原 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注 釋

畏:是敬畏的意思。

狎:指由於親近而輕忽。

侮:即不敬重。

義 釋

《四書集註》:畏者,嚴憚之意也。天命者,天所賦之正理也。知其可畏,則其戒謹恐懼,自有不能已者。而付畀之重,可以不失矣。大人聖言,皆天命所當畏。知畏天命,則不得不畏之矣。侮,戲玩也。不知天命,故不識義理,而無所忌憚如此。尹氏曰:“三畏者,修己之誠當然也。小人不務修身誠己,則何畏之有?”

《四書蕅益解》:

天命之性。真妄難分。所以要畏。大人。修道復性。是我明師良友。所以要畏。聖言。指示修道復性之要。所以要畏。畏天命。是歸依一體三寶。畏大人。是歸依住持佛寶僧寶。畏聖人之言。是歸依住持法寶也。不知天命。亦不知大人。亦不知聖人之言。小人既皆不知而不畏。則君子皆知。故皆畏耳。不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不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不能戒慎恐懼。是不畏天命。妄以理佛。擬究竟佛。是狎大人。妄謂經論是止啼法。不知慧命所寄。是侮聖人之言。

《論語新解》:三畏:畏與敬相近,與懼則遠。畏在外,懼則懼其禍患之來及我。

畏天命:天命在人事之外,非人事所能支配,而又不可知,故當心存敬畏。

畏大人:大人,居高位者。臨眾人之上,為眾人禍福所繫,亦非我力所能左右,故不可不心存敬畏。

畏聖人之言:古先聖人,積為人尊,其言義旨深遠,非我知力所及,故亦當心存敬畏。

不知天命:天命不可知,而可知其有。小人不知有天命,乃若可惟我所欲矣。

狎大人:狎,慣忽義。因慣見而輕視之。初則逢迎長惡,終乃作亂犯上,更無嚴憚之心。

侮聖人之言:侮,戲侮義。聖言深遠,小人不知,又無忌憚,故加以戲侮。

本章承上章而深言之。三戒在事,三畏在心。於事有所戒,斯於心有所畏。畏者,戒之至而亦慧之深。禪宗去畏求慧,宋儒以“敬”字矯之;然謂敬在心,不重於具體外在之當敬者,亦其失。此兩章,言若淺近,然茍於此而忽之,則難乎其為君子矣。

日習《論語》之君子有三畏

今 譯

孔子說:“君子表現三種敬畏的態度:敬畏天命,敬畏高位的人,敬畏聖人的話。小人不知天命而不敬畏,常見高位的人而輕忽了禮貌,不敬重聖人所說的話。”

主 旨

孔子以“君子三畏”來教導弟子。

引 述

《中庸》第二十章有一句話:“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意思是想知道人,就不能不知道天。我們必須研究天道,探索宇宙自然的道理,才能夠應用在人生的各方面。“命”這個字,由口和令組合而成,也就是命令的意思。自己有能力辦得到的事情,自己可以命令自己。自己的能力達不到的地方,譬如死亡、命運、成敗等,最好聽從天的命令。天的命令即是天命,孔子學習到五十歲,才證知天命。我們說證知,是因為孔子並不把天命當做知識來研究,而是經由做人做事的過程中,實踐的體驗中,所感悟到的。

君子瞭解天命,知道大人是人格偉大的君子,明白聖人的話,十分珍貴,最好奉為人生的座右銘,所以列為君子敬畏的三種主要對象。

小人剛好相反,不瞭解看不見的天命,不知道大人的可貴,也不明白聖人所說言論的重要性。因此不敬畏天命,輕視大人的品德典範,不敬重聖人的言論。

生 活 智 慧

(一)孔子一直到五十歲才知天命,可見要了解天命,並不容易。我們在尚未了解之前,最好不要任意加以否定。就算是一種不同的體驗,也應該用心來體會。

(二)重視宗教信仰的人,把一切問題的責任,都交給神。敬畏神,對神產生信心,是神本位的態度。我們是人為本的人本位,自己的責任,要由自己來承擔。我們敬天、敬畏天命,實際上是把天道和天命落實在人的道德修養上。我們應該重視自己的道德修養,否則天命隨時可能遠離我們。

(三)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聖人之言,都把責任交給自己。我們不把責任推給神,更不能逃避責任,這才是人性最高的尊嚴,也是中華人文精神的動力。

建 議

先把天命、大人和聖人的意思想一想,再加深印象,逐漸增進自己的認識和體悟。

日習《論語》之君子有三畏

別 裁

這裡所謂畏就是敬,人生無所畏,實在很危險,只有兩種人可以無畏,一種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種是最笨的人,可以不要畏。這是哲學問題,和宗教信仰一樣,我常勸朋友,有個宗教信仰也不錯,不管信哪一教,到晚年可以找一個精神依靠。但是談宗教信仰,第一等智慧的人有,最笨的人也有,中間的人就很難有宗教的信仰。人生如果沒有可怕的,無所畏懼就完了,譬如在座的各位,有沒有可怕的?一定有,如怕老了怎麼辦?前途怎麼樣?沒有錢怎麼辦?沒車子坐怎麼辦?都怕,一天到晚都在怕。人生要找一個所怕的。孔子教我們要找畏懼,沒有畏懼不行。第一個“畏天命”,等於宗教信仰,中國古代沒有宗教的形態,而有宗教哲學。有一位大學校長說:“一句非常簡單的話,越說越使人不懂,就是哲學。”這雖是笑話,也蠻有道理,由此可見哲學之難懂。中國的鄉下人往往是大哲學家,很懂得哲學,因為他相信命。至於命又是什麼?他不知道,反正事好事壞,都認為是命,這就是哲學,他的思想有一箇中心。天命也是這樣,這“畏天命”三個字,包括了一切宗教信仰,信上帝、主宰、佛。這些都是“畏天命”。一個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個人到了無所怕,不會成功的。

第二點“畏大人”,這個大人並不是一定指官做得大。對父母、長輩、有道德學問的人有所怕,才有成就。第三“畏聖人之言”,像我們讀《論語》,看四書五經,基督教徒看聖經,佛教徒看佛經,這些都是聖人之言,怕違反了聖人的話。

我們只要研究歷史上的成功人物,他們心理上一定有個東西,以普通的哲學來講,就是找一個信仰的東西,一個主義,一個目的為中心,假使沒有這個中心就完了。孔子說,相反的,小人不知天命,所以不怕。“狎大人”,玩弄別人,一切都不信任,也不怕聖人的話,結果一無所成。這中間的道理也很多,歷史、政治、哲學、都有關係,古今中外歷史上,凡是有所創造的人,總要找一個帽子戴著。講到這裡,我們想到一個故事:有大小兩條蛇,要過街,大蛇想大搖大擺過去,小蛇不敢過去,叫住大蛇說,這樣過街你我兩個都會被打死。大蛇問該怎麼辦?小蛇說有一個辦法過去,不但不被人打死,還有人替我們修龍王廟。大蛇問他什麼辦法?小蛇說,你仍然昂起頭來大搖大擺過去,但讓我站在你頭上一起過去。這樣一來,我們不但不被打死,人們看了覺得稀奇,一定認為龍王出來了,擺起香案拜我們。還再把我們送到一個地方,蓋一個龍王廟。結果照這個辦法過街,果然當地人看後蓋了一個龍王廟。這個故事分析起來很有道理,所以一個事業要成功,常要上面頂一個所畏的。所以有朋友去做生意,我勸他另外隨便頂一個小蛇去當董事長,也不要當總經理,做一個副總經理就行了。慢慢過街,成功以後,反正有個大龍王廟,自有乘涼的地方,沒有成功則可以少一點事。

還有一個故事,古時有一位太子,聲望已經很高了,還要去周遊列國,培養自己的聲望。這時突然來了一個鄉下老頭兒,腋下挾把破雨傘,言不壓眾,貌不驚人,自稱王者之師,說可以做皇帝的老師,幫助平天下,求見太子。通報以後太子延見,這老頭兒說,聽說你要出國,但這樣去不行,你要拜我為老師,處處要捧我,在各國宴請你的時候,大位要讓我坐,你這樣才能成功。太子問他這是什麼道理?老頭兒說,我以為你很聰明,一提就懂,你還不懂,可見你笨。現在告訴你,你生下來就是太子了,絕對不會坐第二個位置,而你在國際上的聲望也已經這樣高了,再去訪問一番,也不會更增加多少。可是你這次出去不同,帶了我這樣一個糟老頭子,還處處恭維我,大家對你的觀感不同了,認為你了不起。第一,你禮賢下士,非常謙虛。第二,這糟老頭的肚裡究竟有多大學問,人家搞不清楚,對你就畏懼了。各國對你有了這兩種觀感,你就成功了。這位太子照他的做,果然成功了。這不只是一個笑話,由此可懂人生。懂了這個竅,歷史的鑰匙也拿到了,乃至個人成功的道理也就懂了。

有時候把好位置讓給別人坐坐,自己在旁邊幫著抬轎,舒服得很。這就是君子三畏的道理,一定要自己找一個怕的,誠敬的去做,是一種道德。沒有可怕的就去信一個宗教,再沒有可怕的,回家去裝著怕太太。這真是一個哲學,我發現一個有思想信仰的人,他的成就絕對不同,一個人沒有什麼管到自己的時候,很容易就是失敗的開始,不然,還是回家拜觀音菩薩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