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聽他的音樂是一場體驗,往後,又多了一份懷念

「影樂志」ID:SoundtrackM

和我們一起,關注電影音樂一百年

文 / 舌在足矣、孫新愷

今天圈中最震撼的消息無疑是作曲家Jóhann Jóhannsson離世。這位來自冰島的音樂人在週五(2月9日)在自己柏林的公寓中意外去世,年僅48歲。這幾年,他為世界留下了太多熟知的電影音樂作品,有肅殺的《邊境殺手》、靈動的《降臨》,還有獲得奧斯卡提名的霍金傳記片《萬物理論》。在他的作品裡,無不流露出這名大師卓越的拿捏能力與超凡的遠見。

但Jóhannsson的音樂生命遠不止如此。

曾經,聽他的音樂是一場體驗,往後,又多了一份懷念

作曲家Jóhann Jóhannsson ©️ Timothee Lambrecq

自從80年代末比約克和她的方糖樂團登上國際舞臺,冰島這樣一個人口只有32萬、國境內佈滿火山的蕞爾小邦,卻為世界貢獻了一個又一個天馬行空的音樂人:Sigur Rós、Múm、Ólafur Arnalds……這些音樂人雖然風格各異,但他們卻有一個共同點:你很難以一個類型去定義他們。

也許是因為天堂般的美景加上不愁溫飽的福利,這些來自冰島的音樂人什麼都想嘗試一番,電子、流行、搖滾、古典、民謠,音樂的跨界對於他們來說實在是太正常不過了。去年,洛杉磯愛樂樂團甚至專門舉辦了為期兩個月的“雷克雅未克音樂節”,與這些音樂人合作。而Jóhann Jóhannsson正是這批音樂人中的一個。

曾經,聽他的音樂是一場體驗,往後,又多了一份懷念

Jóhann Jóhannsson在雷克雅未克音樂節 ©️ Wally Skalij

在音樂創作中如此具有眼見的Jóhann Jóhannsson並非科班出身,大學主修語言與文學的他最早是一名吉他手。他沿襲了冰島人對跨界音樂的痴迷,Jóhannsson在新千年時與友人一同創辦了名為Kitchen Motors的廠牌,旨在讓各類風格的藝人跨界合作。自然地,在他的音樂中裡,就處處流露著“融合”的理念。在為電影配樂之前的十年,他就已經發行了六張風格迥乎不同的個人錄音室專輯了。

曾經,聽他的音樂是一場體驗,往後,又多了一份懷念

專輯《Virðulegu Forsetar》封面 ©️ Touch UK

2004年的《Virðulegu Forsetar》,是一首11把銅管和管風琴共同譜寫的詩歌;

2006年的《IBM 1401, A User's Manual》則受自己父親早年為IBM計算機工作的經歷,混入了歷史上IBM使用解說,寫出一場電腦與交響樂的對話。

此時的Jóhann Jóhannsson,已經在獨立音樂聲名鵲起,並與著名獨立音樂廠牌4AD簽約。也正是這一部作品,讓華語導演婁燁認識到了這位來自冰島的才子,並展開了相隔半個世界的合作。

至於他的好萊塢之路,始於一首預告片裡的音樂。

2011年的《洛杉磯之戰》(Battle Los Angeles)雖是一部好萊塢爛片之典範,但最早的預告片卻因為使用了一首Jóhann Jóhannsson 的“The Sun’s Gone Dim”而令人嘖嘖稱奇,這便是他與好萊塢的第一次結緣。

但如果要講到他真正的配樂作品,定不能忽視他與導演維倫紐瓦的合作。兩人合作的第一部影片《囚徒》(Prisoner)中,Jóhannsson用低沉而拉長的絃樂與電子合成器組成的令人不安的氛圍,讓冰島的冷風吹到了美國的小鎮之中。

曾經,聽他的音樂是一場體驗,往後,又多了一份懷念

Jóhannsson與維倫紐瓦為數不多的“合影” ©️ Andrej Lvanov

二人的再度合作,Jóhann Jóhannsson的配樂才華可謂真正顯露。在《邊境殺手》的正片還未開始,在Jóhannsson低沉的打擊樂與警報般的銅管的交織下,美墨邊境那令人可怖的狀態便已印入觀眾腦海之中;其後的車隊穿越邊境、隧道突襲兩幕中,Jóhannsson的音樂更是與迪金斯的鏡頭完美融合,將緊張的氣氛推到了巔峰。這部配樂也因此為他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的提名。

曾經,聽他的音樂是一場體驗,往後,又多了一份懷念

Jóhann Jóhannsson在《邊境殺手》錄音期間 ©️ deadline.com

而在Jóhannsson於維倫紐瓦的第三部影片《降臨》裡,Jóhannsson將人聲使用模擬錄音取樣並進行拼貼式的創作。一段段聲音被他撕碎,拉扯,塗抹,填色,再重新拼貼到畫布上,宛如一幅波普藝術的畫作。至於同樣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提名的 《萬物理論》,則展現了Jóhannsson明亮的一面。傳統管絃與鋼琴交織出的優美旋律,這位冰島大師照樣手到擒來。

曾經,聽他的音樂是一場體驗,往後,又多了一份懷念

Jóhann Jóhannsson在《降臨》錄音期間 ©️ Deutsche Grammophon

今年剛剛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的《曼迪》(Mandy),除了被譽為尼古拉斯·凱奇的鹹魚翻身之作,Jóhann Jóhannsson的配樂也同樣被人稱道。還未上映的聖經題材影片《抹大拉的瑪麗亞》也同樣是Jóhann Jóhannsson的作品。

其實除了這些還未正式公映的影片,Jóhann Jóhannsson還有太多因為沒有發行原聲帶而被埋沒的配樂作品。

第六代導演婁燁最近的兩部影片《浮城謎事》、《推拿》便都是他的音樂。前者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原創配樂,而在後者這樣一部盲人題材影片裡,Jóhannsson的音樂更是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婁燁未公佈當期的新片《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也極大可能成為Jóhann Jóhannsson創作生涯的最後一部創作。

曾經,聽他的音樂是一場體驗,往後,又多了一份懷念

婁燁導演發微博悼念

去年本應該是Jóhannsson與維倫紐瓦四度合作的《銀翼殺手2049》,卻不幸被替換。雖然最後由Hans Zimmer與Benjamin Wallfisch合作的配樂也值得稱道,但相信Jóhann Jóhannsson的筆下定是一幅截然不同的黃沙末日。

Jóhann Jóhannsson與導演達倫·阿倫諾夫斯基的第一次合作《母親!》(mother!),他竟在自己的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捨棄寫好的音樂,讓自己署名為“聲音顧問”(Sound Consultant)。這樣一部可以用“癲狂”來形容的影片,Jóhannsson的音樂也不禁讓人萬分好奇。

進入新世紀之後,將音樂作為聲音進行打造,從音色、織體、節奏入手而不是傳統的旋律,來塑造電影特定的環境、人物,這一直是不少配樂作曲家的努力方向。

Jóhann Jóhannsson無疑是此間的佼佼者。

曾經,聽他的音樂是一場體驗,往後,又多了一份懷念

Jóhann Jóhannsson與德國唱片廠牌GD簽約 ©️ Stefan Hoederath

雖然他進入好萊塢主流也不過幾年,但卻成為了當下最具創新精神也是受矚目的作曲家之一。在配樂之餘,Jóhannsson的個人音樂創作同樣蒸蒸日上,在2016年,才與著名古典音樂廠牌德意志留聲機(Deutsche Grammophon)簽約。

在當今好萊塢,鮮有一名作曲家具有他的膽識和想法,若有個20年,定會重塑好萊塢的音樂格局。然而正當他可以大展宏圖,踏上改變配樂未來之路時,他卻永遠的沉默了。

曾經,聽他的音樂是一場體驗,往後,又多了一份懷念

Jóhann Jóhannsson在雷克雅未克音樂節 ©️ Sachyn Mital

還記得在去年洛杉磯愛樂的雷克雅未克音樂節上, 我有幸親歷了Jóhann Jóhannsson的現場演繹。臺上微胖的Jóhannsson鎮靜自如的演奏著自己的作品,時而彈奏鋼琴,時而操作舞臺上那個磁帶播放裝置,陶醉其間。未來,固然會有絡繹不絕的音樂人延續他的創作理念,但Jóhann Jóhannsson只有一個。

曾經,播放一張他的專輯是一場體驗,而從今天之後,多了一份懷念。

曾經,聽他的音樂是一場體驗,往後,又多了一份懷念

Jóhann Jóhannsson ©️ Alex Kozoboli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