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衝傈僳古寨換新顏 好生態成了「聚寶盆」

騰衝傈僳古寨換新顏 好生態成了“聚寶盆”

迎著溼潤的山風,聽著鳥兒的鳴叫,一路前行,眼前的騰衝猴橋口岸靜臥在蔥蘢的綠色之中。一旁緊鄰國門的傈僳村寨,一幢幢獨具民族特色的新房錯落有致。這個昔日貧窮落後的古村寨經過40年的發展,舊貌換了新顏。

黑泥塘有了新名字

作為走出國門的最後一個古村寨,人們習慣將之稱為黑泥塘,有蔡家寨、餘家寨兩個村民小組,113戶487人,全部為傈僳族。

“過去黑泥塘是個窮地方。上世紀七十年代前,猴橋的交通十分閉塞,路又窄,彎又急,來往車輛一月難得有幾輛。”說起黑泥塘,今年51歲的猴橋鎮猴橋社區黨總支書記蔡文輝打開了話匣子。

那時猴橋村的群眾住在半山上,交通基本靠走,生產基本靠人背馬馱,沒有通訊工具,缺糧、缺水、缺電。

要致富,先修路。為加快山區發展和村民脫貧致富,縣裡從吃緊的財政裡擠出了資金將這條山路升級成了柏油路。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了邊境小鎮。騰衝在邊境的猴橋、黑泥塘、膽扎設立了邊民互市點,中緬邊民互通有無,兩邊通商開始出現回暖。猴橋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過往的貿易基礎,再度成為雲南對緬甸,特別是面向南亞最重要的貿易通道。

“1993年騰衝密支那公路恢復通車,2000年猴橋口岸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一類口岸,2007年騰密二級公路完成提升改建,2014年猴橋邊檢站前移,從檳榔江遷至黑泥塘,猴橋口岸的發展步入新的里程碑。”從小在這裡長大的蔡文輝細數著過往。

“現在我們在家門口就能參與邊民互市掙錢,也可以到外國經商打工。這些在以前是不敢想的。”旁邊的一位村民說。

作為國家較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縣市之一,騰衝通過改革開放和轉型升級,將國家的興邊富民政策落到實處,口岸經濟正讓這個邊陲小鎮恢復往日的繁榮,讓邊民得到實惠。

“趕上了好政策,我一個70多歲的老奶奶每天還能掙60塊錢。”作為邊民互市政策的受益者,蔡家寨李成英老人逢人就說。

“像我們這樣的邊境民族村寨,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好政策,我們的生活比現在可能至少要落後20年。”在寨子裡開了農家樂的村民蔡龍貴感慨道。

騰衝傈僳古寨換新顏 好生態成了“聚寶盆”

如今的黑泥塘有了令人驕傲的新名字“國門新村”,村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家戶戶通水通電、看上了數字電視,村莊道路全部硬化,大部分人家有了存款,部分人家還買了轎車。

好生態成了“聚寶盆”

走進國門新村,致富帶頭人、種植大戶餘紹貴正在自己家的院子裡幹著泥水活。“趁著現在是進出緬甸運水果的淡季,我再加蓋4間客房出來。原來的19間客房覺得不夠用了。”指著身後的三層樓房,餘紹貴高興地說,這些蓋房子的錢都是靠種草果賺的。

“40年前,我差不多10多歲,家裡窮,常常吃不飽。我們世世代代都靠山吃山,靠林吃林,砍樹賣錢成了當時謀生的重要手段。”蔡文輝說,但是靠山吃山卻是越吃越荒,日子越過越窮。

1985年,改革開放的新思想、新觀念如一場春雨滋潤了這個古村寨。在國家惠農政策的鼓勵下,村民們放下砍樹的斧頭拿起種樹的鋤頭,自覺加入到開發林下資源的隊伍中,用勤勞的雙手譜寫靠山吃林的新篇章。

猴橋鎮群山環繞,有140多萬畝林地,森林覆蓋率高達86%,林業資源豐富,為發展林下種植、養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如何利用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生產?蔡文輝帶領著村兩委班子四處學習考察,最終把目標鎖定在草果這一經濟作物上。

“我們把草果種到了山窪窪的每一寸土地,幾乎每個社區都在種,在國門新村就種了1.2萬多畝。”蔡文輝介紹,2017年僅草果收入實現人均收入1.6萬元,戶均7萬元。一部分像餘紹貴這樣的種植大戶收入近50萬元。“猴橋草果”成了響噹噹的品牌,助村民走上致富路。

騰衝傈僳古寨換新顏 好生態成了“聚寶盆”

從1998年開始只有幾畝地種草果,到2017年發展到全鎮總種植面積達3.52萬畝,草果收入達1570萬元,僅國門新村種草果的收入就達800多萬元。草果種植不僅富了村民的腰包,提高了林地的利用率,還改善了生態。

如今,國門新村依託山水、口岸等特色資源大力發展林果業、鄉村旅遊和邊境貿易等產業,逐步探索出了一條靠發展生態旅遊業脫貧致富的路子,成為一個集生態休閒、少數民族風情於一體的特色新村。(胡梅君 賈雲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