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研學旅行有多「型」

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發佈的《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開發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建設一批具有良好示範帶動作用的研學旅行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研學旅行精品線路”。

國家旅遊局發佈《研學旅行服務規範》其中對研學產品的定義是以資源類型分類。

知識科普型

知識科普旅遊為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對於這類基地進行了統籌規劃,有序開發,堅持少而精的策略,以保證知識科普型基地的質量。

使青少年獲得科普知識,拓寬知識領域,增加獲取知識的樂趣和渠道;宣傳與日常生活相連的、與自然或社會熱點問題相關的科學知識,逐步培養相信科學、尊重科學、依靠科學、崇尚科學的意識。培養青少年從小熱愛科學技術知識的興趣和精神,增加科技後備力量。

使其通過研學活動,瞭解有關自然現象的成因、特徵、規律;明瞭人類歷史上各民族的重點任務和典型事件以及各個政權的發展演變;參觀當今社會科技進步的文明成果,激勵自己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自然觀賞型

自然觀賞型的基地,它給予人的刺激最直觀、最深刻、最容易被各層次人所接受,也是開展其他旅遊項目的基礎,與多種旅遊產品具有良好的兼容性。青少年通過自然觀賞型的基地可以改變常居環境、開闊眼界、增長見識、陶冶性情、怡悅心情、鑑賞大自然造化之美、享受現代化城市生活的情趣等多方面的需求和目的,並且同時具有良好的環境教育功能,陶冶個人情操、鍛鍊人生意志的益處。

體驗考察型

體驗考察型基地著重的是給青少年帶來一種異於其本身生活的體驗,可以擴展個人視野,感受不同的生活體驗或者獲取個人生活範圍以外的信息。將體驗考察型基地打造成類似於一種“鏡像體驗”,通過基地這面鏡子,青少年在凝視“他者”的同時,也在認識著自我。從時間結構上來說,將體驗考察型分化成了預期體驗、現場體驗和追憶體驗,呈現出階段性特徵,並隨時間的流逝而不斷地昇華,進而演化成人們生活經驗和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從深度結構上來說,這類基地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基本上可分為感官體驗、身體體驗、情感體驗、精神體驗、心靈體驗五個層次,越是深度的切身體驗,越能讓青少年感到生活的意義。

勵志拓展型

勵志拓展型基地主要以紅色教育基地、大學校園、國防教育基地、軍營等為主,在這類研學基地中體驗先於學識,同時,學識與意義來自青少年自身的體驗。每個個體的體驗都是獨特的,由青少年自己去發現、歸納體驗過程中提供的知識,使其得到教育和訓練,自身的潛能也能得到開發,在心理素質、人際交往能力、溝通能力、團隊意識等方面在基地中得以提高,體會到解決問題、應對挑戰的重要性,相互信任、理解、默契配合的關鍵性。

文化康樂型

以文化的碰撞與互動為過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為結果,這類研學基地具有藝術性、神秘性、多樣性、互動性等特徵。基地活動的過程就是青少年對基地資源文化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它給人一種超然的文化感受,體現了審美情趣激發功能、教育啟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託功能。引導青少年用健康向上的康樂活動進行消遣,在一定程度上豐富青少年的業餘生活,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性,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樹立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實踐體驗教育,榜樣示範教育,提高青少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

華一研學教育是江蘇省首批專注研學課程的專業機構,以“寓教於樂、知行合一”為理念,致力於突破傳統的教育模式,讓學員從單純的學習“加分”,漸漸轉變為“加能加分”,為廣大中小學生及家長提供專業全面,前衛新穎的教育理念與學習模式。真正的做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學員在發現世界之美的同時,能夠更深刻的理解課本,學到更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科普」研學旅行有多“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