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偏光片三巨頭奇美、明基、力特光電成長啓示錄

點擊上方 關注O

LEDindustry!

台湾偏光片三巨头奇美、明基、力特光电成长启示录

從全球偏光片產能分佈來看,日本、臺灣、韓國依然佔據了主要份額。根據IHS的預測,2018年臺灣三大偏光片廠奇美材料、明基材料、力特光電合計佔據全球產能的15.3%。相對大陸企業,臺灣偏光片發展更早,主要企業乘臺灣本土面板企業崛起之勢而壯大,同時也受到原材料未能自給的侷限性,發展歷程對於大陸企業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因此通過分析臺灣偏光片行業三巨頭的興衰史可為為大陸企業提供借鑑。

台湾偏光片三巨头奇美、明基、力特光电成长启示录

臺灣偏光片巨頭——力特光電

興於臺灣面板產業崛起,苦於缺乏“下游富爸爸”,最後退守利基市場維持盈利

三大巨頭中力特光電成立時間最早,1998年在臺灣桃園成立,2002年在臺灣交易所上市。98年力特光電成立初期即透過與日本株式會社Sanritz的技術合作與策略聯盟,充分掌握Sanritz偏光板的生產技術,在短短1年時間完成技術轉移並實現量產。同時,僅僅花了4年的時間,力特光電在2002年便成為臺灣第一、全球第二的偏光片供應商。而後,力特光電借力臺灣面板產業的高速發展,營收規模迅速壯大,在臺灣市場的佔有率也持續上升。但2007年後,面板廠逐漸扶持自身偏光片廠,明基材料、奇美材料崛起,同時力特光電面臨巨大的價格波動以及激烈的市場競爭,為保盈利逐步避開大尺寸競爭紅海並轉移至工控、車載等利基市場。

台湾偏光片三巨头奇美、明基、力特光电成长启示录

最早承接日本技術,受益臺灣面板崛起,進口替代日本偏光片巨頭份額

1998~2006年是力特光電由崛起到鼎盛的時期,受益臺灣面板行業崛起,公司高速成長。2000年以來,臺灣以奇美、友達、中華映管等為代表面板廠迅速崛起,臺灣面板行業市佔率由2000年起步階段迅速上升至2005年的全球佔比30%左右,為上游偏光片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成長機遇。臺灣面板起步階段,偏光片主要由日東、住友等日本本土廠商或其在臺灣的設廠供應,此後,臺灣面板產業騰飛,力特抓住機遇持續擴產,同時也實現在臺灣本土市場對日東、住友等的替代,2004年力特光電在臺灣偏光片市場佔據了56%的份額,超越日東、住友之和。這一時期,力特加速擴產,產能由2000年的860萬平方米擴充至2006年的6600萬平方米(位居全球第二),營業收入也由2000年的13億臺幣增長至2006年的213億臺幣,CAGR+59%。

2005、2006年附近,力特發展至巔峰時期,年產能擴充至5000平米以上,無論是產能還是出貨市佔率,均位居全球第二、臺灣第一。

台湾偏光片三巨头奇美、明基、力特光电成长启示录
台湾偏光片三巨头奇美、明基、力特光电成长启示录

面板廠轉單in house廠商,公司苦於沒有“富爸爸”陷入衰退泥潭,舉債擴張過猛進一步“陷入泥潭”。

2007至今,臺系面板廠逐漸將偏光片轉單至in house廠商,公司持續丟單。面板行業具有典型的“液晶週期”:新需求導致產能擴充——>供給過剩——>價格下降、盈利惡化——>產能收縮——>價格企穩、盈利改善——>投資加劇。而偏光片佔據LCD材料成本的10%左右,當面板行業景氣度低迷時偏光片自然成為廠商成本控制的重點。從圖8也能看出,我們選擇臺灣面板前兩大巨頭群創和友達,力特毛利率與兩者毛利率整體趨勢非常接近,也能說明偏光片企業盈利受下游面板企業盈利影響較大。

台湾偏光片三巨头奇美、明基、力特光电成长启示录

臺灣的面板大廠奇美(群創)和友達自2007年開始,慢慢扶持自身的偏光片材料企業奇美材料和友達材料,增加inhouse廠商供給比重。而缺少“富爸爸”的力特光電,慢慢被奇美和友達排擠出局。我們梳理力特歷年銷貨客戶結構的變化,明顯的看到奇美、友達都從高點的30%以上份額下降至不足5%,而明基材料、奇美材料則在這一時期迅速成長,持續承接來自“富爸爸”面板廠的轉單。

除了客觀層面下游轉單因素之外,力特自身擴張過猛、舉債過高也是命運轉折的重要因素。其中,較為經典的挫折是2005年時任力特董事長賴大王在未與奇美簽約之下,便向銀行借款 150 億元鉅款,在南科建置新廠,打算就近供貨給奇美在南科的面板廠,計劃拿下更多訂單。但後來奇美不僅沒有如賴大王預料增加更多訂單,反而還大挖力特光電牆腳,設立偏光板廠奇美材,讓力特光電的南科廠投資血本無歸。至此,力特光電元氣大傷,董事長也更換為賴大王的老師趙寄蓉。但沒多久後,恰逢2007年金融危機,力特光電經營上更加受挫。力特也成為金融危機期間臺灣第一家申請債務協商的上市公司。

台湾偏光片三巨头奇美、明基、力特光电成长启示录

中大尺寸領域持續收縮,全方位轉型利基市場謀求獲利,經營策略漸趨保守

逐步收縮產能、調整客戶結構、轉型利基市場以圖獲利。力特自身也意識到前期被大客戶友達、奇美“牽制”太大,且in house趨勢下繼續抱緊兩大面板廠會使其陷入逐漸被邊緣化的處境,因此持續尋求客戶結構、產能、產品方面的策略調整以維持獲利能力。

產能方面,結合我們在圖4所示,力特逐漸從高點的6000萬平米/年以上產能收窄至2400萬平米/產能,退出全球一線偏光片供應商。另外,公司也大幅度縮減人事,從高峰時期的4000多人縮減至600多人,控制費用。客戶結構方面,初期奇美、友達佔據了力特收入的60~70%比重,經過下游持續多元化,當前力特訂單客戶40多家(大陸、臺灣、日本客戶約分別佔比70%、20%、10%),前三大客戶收入貢獻已不超過30%。產品結構方面,力特逐漸策略性降低競爭較為激烈的中大尺寸偏光片領域,TV和Monitor偏光片在2013年約佔據公司營收的7成,到2017年已經下降至不到3成,車載用的偏光片比重已上升至25%左右。展望後續,力特董事長趙寄蓉表示仍將積極轉型,聚焦車載偏光片等特規應用市場以及中小尺寸手機、平板應用、保護貼、工控等利基型產品,希望避開大尺寸面板紅海市場。

台湾偏光片三巨头奇美、明基、力特光电成长启示录

臺灣偏光片巨頭——奇美材&明基材

“富爸爸”支持而壯大,本土市場飽和而增長乏力、嘗試破局

前文提到,面板廠出於成本及供應鏈安全考慮,著力加強上下游in house協同機制,面板廠奇美拒絕力特南科廠供應反而挖角力特組建奇美材料是最經典的例子。在面板廠的支持下,奇美材料和明基材料2007~2012都經歷了快速的成長期,其中奇美材料營收規模在2009年、明基材料在2008年超越力特,此後力特與二者差距持續拉大,臺灣偏光片市場長期由奇美材料、明基材料佔據前二的位置。

台湾偏光片三巨头奇美、明基、力特光电成长启示录

隨著2012年臺灣面板產業進入成熟期,新投產線步伐放慢,同時加上偏光片行業競爭加劇,價格迅速下降,奇美材料、明基材料也步入了“盈利掙扎的泥潭”。工廠人數也能印證公司發展當前面臨的瓶頸,從2010年以來,明基材料、奇美材料都保持了較為穩定的員工數量。

台湾偏光片三巨头奇美、明基、力特光电成长启示录

臺灣市場趨於成熟,偏光片龍頭受原材料(匯率)、價格(供需)雙重壓力

明基材料、奇美材料進入穩定階段也與臺灣偏光片行業的產業鏈特點密不可分,偏光片行業上游原材料如TAC膜、PVA膜等多進口自日本Fujifilm、Minolta等光學膜材料企業,而這些光學膜材料約佔據偏光片整體成本的60%左右,因此,臺灣偏光片企業盈利受日元匯率影響巨大。下游臺灣本土面板廠商擴張步伐放慢,甚至面臨嚴峻的價格競爭逐漸呈收縮態勢,進一步壓縮偏光片企業盈利空間。

因此,臺灣偏光片企業上游材料受制於人、下游本土需求又較為乏力,通常偏光片價格波動、日元匯率波動都會給企業盈利帶來較大的挑戰。

從價格端來看,我們統計2011~2017年明基材料、奇美材料量產偏光片的均價,明基材料、奇美材料偏光片均價由1054臺幣/平方米、882臺幣/平方米下降至639臺幣/平方米、582臺幣/平方米,每年的均價下降幅度都在7~8%。

台湾偏光片三巨头奇美、明基、力特光电成长启示录

從成本端來看,我們發現明基材料、奇美材料盈利能力走勢基本與日元跌升勢頭變動完全一致,主要系以日元計價的原材料佔臺灣偏光片企業採購成本較大,匯率稍微波動都會對原材料成本以及匯兌損益造成較大的影響。結合力特光電的年報,我們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日本膜材料廠佔據了臺灣偏光片企業的主要成本(奇美材料、明基材料未披露廠商名稱)。

台湾偏光片三巨头奇美、明基、力特光电成长启示录台湾偏光片三巨头奇美、明基、力特光电成长启示录

奇美材料——挺進大陸,明基:開發新品、提升營運效率

縱然臺灣偏光片兩大龍頭近年日子有些“難過”,兩大龍頭也都在尋求突破之方。奇美、明基過去都以中大尺寸偏光片為主,群創、友達分別是兩家收入的主要來源。近年臺灣大尺寸產能擴充有限,兩大巨頭都紛紛尋求供貨大陸面板廠的機會。

台湾偏光片三巨头奇美、明基、力特光电成长启示录

奇美材料在大陸擴張的更為迅猛,與日東、盛波達成聯盟,投資大尺寸偏光片產線。奇美材料此前在臺灣有四條1.5m線,崑山奇美、轉投資的盛波光電科技公司,三方共同與日東簽訂技術授權合作案。崑山之奇美1490mm的產線已經在2017年投產,同時,崑山之奇美計劃在5年內在崑山以及內陸興建3條2.5M生產線,以搶佔大陸高世代面板線(尤其是10.5代線)投資帶來的大尺寸偏光片需求。我們判斷,如若日本的技術+臺灣、大陸精密製造能力能夠發揮出較佳效應,後續奇美在全球偏光片領域的地位有望進一步提升。

明基材料轉向高附加值產品。區別於奇美材料,明基材料對於大陸市場相對保守,目前仍處於觀望的態度。2016年明基材料關閉了南科廠產線,以降低營運成本。公司當前偏光片市場拓展的重點是開發新產品、改進工藝,維持獲利。2018年法說會上,董事長陳建中也表示公司持續朝加強客戶關係、優化偏光片產品組合並提高高附加價值產品比重等方向調整,例如配合客戶發展用於8K顯示器的偏光片,此外,看好車用顯示器市場成長,公司也不斷提高產品技術。

台湾偏光片三巨头奇美、明基、力特光电成长启示录台湾偏光片三巨头奇美、明基、力特光电成长启示录

臺灣偏光片三巨頭“興衰沉浮”的啟示

力特光電與臺灣面板產業同步起飛,輝煌時曾躍居全球第二(銷量佔比全球20%已上),後因缺乏體系內面板廠強力支持、再加上舉債擴張陷入財務困境而突然崩塌,近年逐漸收縮產能、縮減成本,轉型車載、工控等利基市場、確保獲利。力特隕落,成為臺灣偏光片史上一大“憾事”。

奇美材料受下游客戶奇美(群創)扶持,奇美(群創)甚至不惜挖角力特來掌握偏光片產能、降低成本,擁有“富爸爸”,奇美材料搭上奇美面板成長的順風車,但隨著臺灣面板企業擴張放慢,面板產業投資“主角”逐漸轉移至大陸,奇美材料也陷入了頻繁虧損的泥潭。近年,結盟日東、盛波,謀劃三條2.5M大尺寸偏光片線,抓住大陸高世代面板線投資潮的機遇,實現“再翻身”。

明基材料同樣由友達光電扶持,擁有“富爸爸”,也面臨著友達以及臺灣面板行業步入成熟期的“尷尬”,但明基材料選擇了研發高附加值新產品、提升營運效率的路線,擴張上相對保守。

臺灣偏光片行業起步、興盛早,但當前相對日韓擁有原材料自供優勢、大陸市場優勢,增長受挫。也與臺灣面板業一樣走入同樣的困境,向上缺乏關鍵的設備和材料,向下缺乏持續增長的市場和客戶。後續,擁抱大陸市場或者轉入利基市場可能是臺灣偏光片廠商要面臨的艱難選擇。

對大陸企業來說,力特、奇美、明基三巨頭成長的過程中,也有許多值得借鑑的:

1)三巨頭在臺灣面板產業爆發過程中,憑藉就近配套以及價格優勢,迅速實現對日本偏光片廠的進口替代。無論是力特還是後發的明基和奇美,都在臺灣面板廠大幅擴產的時候,憑藉產能、就近服務優勢取代了日東、住友的份額。可以預見,大陸面板廠投資也將給三利譜、盛波光電(深紡織A)帶來難得的進口替代機遇。

2)下游面板廠支持是偏光片企業壯大關鍵。力特的衰落和奇美、明基的中興都表明與下游面板大廠形成聯盟甚至in house配套能夠很大程度影響偏光片企業發展。當然,如果缺乏強有力的“富爸爸”支持,偏光片企業更要注意分散客戶集中風險,力特就是慘痛的“教訓”。

3)偏光片廠原材料以進口為主,匯兌風險控制非常重要。臺灣三巨頭從日本採購的上游原材料都佔據偏光片產品成本的六七成甚至以上,日元波動會對毛利率、淨利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我們認為,本土企業也主要自日本採購原材料,管控匯兌風險是實現穩定盈利能力的關鍵。

4)未來市場在大陸,大陸偏光片企業面臨機遇。日本日東、住友受益日本面板產業崛起,韓國LG、臺灣三巨頭也分別受益韓、臺本土面板產業爆發,並都在本土實現對日廠的替代。我們認為,當前大陸引領高世代面板線投資,本土面板廠也有確保上游供應鏈安全的考量,因此為本土偏光片企業提供千載難逢的進口替代機會。大陸廠商三利譜、盛波光電等紛紛擴產,參照臺灣經驗,大陸偏光片企業面臨重要機遇。

5)車載、工控、特殊規格應用領域競爭溫和、毛利率佳,是偏光片重要市場。力特、明基強化佈局車載等利基市場進而實現毛利改善,系車載、工控等領域認證週期長、准入門檻高、格局相對穩定,我們認為這一市場也值得大陸企業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