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擬對大陸碳鋼、不鏽鋼「雙反」調查從40天延到60天

昨日晚間,因臺灣中鋼、燁聯、唐榮、華新麗華、燁輝、允強、彰源、大成鋼等多家上市鋼廠立場差異導致意見分歧,臺灣地方政府擬對大陸進口的碳鋼、不鏽鋼課徵平衡稅及反傾銷稅的“雙反”調查,將從40天延到60天。

臺灣擬對大陸碳鋼、不鏽鋼“雙反”調查從40天延到60天

臺灣地區經濟部貿易調查委員會表示,依據平衡稅及反傾銷稅課徵實施辦法規定,已經公告對自中國大陸生產進口的特定鍍鋅、中厚鋼板以及不鏽鋼等施以課徵平衡稅、反傾銷稅率等,基於處理調查相關資料的需要,相關產業的損害初步調查,決定延長調查期間二分之一,至今年6月17日止。

“失去”大陸不鏽鋼原料優勢,臺企還能走多遠?

上市鋼廠主管表示,政府對大陸進口的不鏽鋼熱軋提出“雙反”,主要是因應美國“232調查”政策,積極透過排除大陸料源爭取豁免。由於美國是國內鋼鐵出口的重要市場,維護市場版圖對產業最有利。但部分上市不鏽鋼廠主管表示,排除大陸進口鋼材對爭取美國高關稅豁免有利,但貿易保護主義如刀之雙刃,要經過精算,深入瞭解臺灣可能造成的損失,加分與扣分一起算,對產業是不是划算,需要事前考量清楚才好。

市場考量在於,臺灣鋼料多依賴進口,以臺灣地區內熱軋不鏽鋼為例,自給率僅50%左右,甚至連上游鍊鋼廠都為了成本考量自大陸進口熱軋,因此不認同政府的雙反調查,如果政府設限,整個產業損失將加大。

臺灣鋼鐵工業同業公會資料顯示,2015年至2017年來自大陸進口數量為64.7萬噸、82.9萬噸、72.5萬噸,佔臺灣地區總進口量比率為82.6%、87.6%、85.8%,顯示大陸進口產品為主要進口來源。

上市鋼廠表示,低成本優勢是外銷接單最重要的競爭力來源,所以業界需要更有低成本的原料,如果無法從大陸進口,又找不到適當原料替代,而面臨客戶直接轉單困擾。將嚴重損及臺灣不鏽鋼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臺灣與大陸貨物貿易進出口額為1310.1億美元,增長17.8%。其中,臺灣對大陸出口808.7億美元,增長20.3%,佔臺灣出口額的27.7%,提升1.5個百分點;臺灣從大陸進口501.4億美元,增長13.9%,佔臺灣進口額的19.3%,提升0.2個百分點。臺灣與大陸的貿易順差307.3億美元,增長32.5%。臺灣地區針對大陸進行雙反調查,如果大陸反制,臺灣失去的可能更多,希望政府能通盤考量,爭取本地區鋼企最大生存空間。

隨著中美貿易戰停火,臺灣地方政府因小失大,拿自己當祭品,這對臺灣鋼企業發展非常不利。2017年臺灣地區的不鏽鋼出口量約100萬噸,因美國長年對臺灣不鏽鋼卷、板與工業用管反傾銷,所以銷往美國的不鏽鋼品約僅10萬噸,佔比不到10%,等於懲罰了其他90%非銷往美國的出口量。

對大陸不鏽鋼產業來說,下一個風口,也許是搶下臺灣企業的全球市場份額。

往期精彩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