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野戰軍兵力少,武器差,之所以還能屢戰屢勝,離不開這名元帥

西北野戰軍兵力少,武器差,之所以還能屢戰屢勝,離不開這名元帥

(電視連續劇《彭德懷元帥》)

青化砭戰鬥後,胡宗南變得異常謹慎。他的部隊不走大道平川,專走小道山樑;不在房屋設營,多在山頭露宿;行軍時不單獨一路前進,而是數路並列,在縱橫三四十里的範圍內,以多個旅布成方陣,縮小間隔,互相策應。

胡宗南的這種戰術被彭德懷稱為“小米碾子式的戰法”,西北野戰軍伏擊和殲敵的機會因此大大減少。

敵變我亦變,彭德懷採取的對策是,以小部隊進行襲擾,主力選擇有利於機動的地點隱蔽,耐心等待敵人弱點暴露和兵力分散。他對自己的新戰術做了一個很形象的概括:你大部隊滾筒式一躍再躍,我就讓你在滾動中推磨轉圈,把你當小毛驢那樣牽著走。

彭德懷以小部隊同敵人周旋,導致胡宗南的數萬軍隊在陝北忙乎十餘天而徒勞無功。當然,在這十多天裡,中央和西北野戰軍也過得不易。陝甘寧邊區只有一百五十萬人口,土地貧瘠,物資供應和兵員補充都異常困難。為此,毛澤東部署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以求牽制胡宗南部隊,分擔陝北方面所要承擔的壓力。

胡宗南並不好對付,劉鄧大軍南下後,仍沒有能夠讓他撤兵。毛澤東再調陳賡,陳賡率部在晉南展開強大攻勢,迫使晉南之敵頻頻告急。胡宗南不敢再北進轉圈,這才令主力南下蟠龍、青化砭集結和進行補給。

西北野戰軍兵力少,武器差,之所以還能屢戰屢勝,離不開這名元帥

(電視連續劇《彭德懷元帥》)

1947年4月11日,西安地下黨向中央軍委傳來絕密情報,告知留守瓦窯堡的敵一三五旅可能要調防。彭德懷接到轉來的情報後,判斷一三五旅將南下與其主力靠攏。

這是一個殲敵的良機,彭德懷決心“虎口奪食”,在該旅同其主力會合前以伏擊戰予以殲滅,伏擊地點設於羊馬河。

與青化砭戰鬥不同,羊馬河之戰是兩面作戰,戰前大家普遍擔心野戰軍兵力有限,弄不好會遭到敵人的夾擊。彭德懷也認為這場仗要想打贏,關鍵在於能不能把北上的敵主力拖住,不使其增援直至與南下之敵會合。

第一縱隊被彭德懷賦予特殊使命,用以佯裝野戰軍主力。按照彭德懷的要求,他們採取運動防禦的打法,成功地以兩個旅拖住了敵人八個旅。

4月14日,離開瓦窯堡的敵一三五旅受到野戰軍小部隊的引誘,全部進入羊馬河以北高地,被預先埋伏在那裡的伏擊部隊團團包圍。

西北野戰軍兵力少,武器差,之所以還能屢戰屢勝,離不開這名元帥

(電視連續劇《彭德懷元帥》)

西北野戰軍不但兵員少,而且武器裝備也很差,槍炮較少。從青化砭到羊馬河,彭德懷採取的都是“殺雞用牛刀”的辦法,即在一定範圍內,集中優勢兵力來壓倒對方。他部署於羊馬河的伏擊部隊有四個旅,以四打一,又佔據著有利地形,豈有不勝之理?

至下午四點,敵一三五旅全軍覆滅。青化砭戰鬥雖然也大獲全勝,但還沒有能夠將敵人一個旅全部打掉,羊馬河之戰首開西北戰場上殲敵一個整旅的先例。

在羊馬河圍殲戰打響時,敵軍主力已進至瓦窯堡西南山地。據有的當事人回憶,南北之敵相距不及十里,但就是無法會合,敵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南下的友軍消失於戰場之上。

毛澤東接到報告十分高興,當即向各戰略區發出通報,說羊馬河之戰的勝利說明,僅用陝甘寧邊區的現有兵力,不借任何外援,即可解決胡宗南的軍隊。

毛澤東還將彭德懷“牽著走”的戰術進行總結歸納,提出了“蘑菇戰”的概念,並且指出,在西北戰場上,“此種辦法是最後戰勝敵人必經之路”。

西北野戰軍兵力少,武器差,之所以還能屢戰屢勝,離不開這名元帥

(電視連續劇《彭德懷元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