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真的是「皇帝的新衣」嘛

共享經濟真的是“皇帝的新衣”嘛

燒錢打造新市場這是互聯網的轟炸式策略,前提是燒錢做成規模以後能自身盈利並具有可持續性,否則就只能是短暫的泡沫。

共享經濟是什麼?

最近共享經濟很熱,讓我不由得想到這個故事,這還挺像皇帝的新衣。如果你不說它好,貌似就很“奧特”(out),跟不上時代的潮流。

共享經濟其實是租賃經濟的一個延伸。而租賃經濟作為一種經濟業態由來已久,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汽車租賃公司,購買幾千部、幾萬部汽車,提供給需要用車的人做短期或長期的租賃。很多公司要租用複印機,也誕生了辦公室設備和辦公用品的租賃行業。

再有像旅館,本質上也是一種租賃形式。互聯網誕生後,一個突破性的變化就是信息的傳播。信息流通變得無比及時和順暢,傳統信息堵塞的現象根本上得到了解決。原來一些閒置狀態的資產就有了被盤活的可能,這裡最成功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就是Airbnb。房子主人有三間臥室,一間房長期閒置,可以拿出來招租。Uber 也是看中很多私家車有很多閒置的時間,就將這個閒置的時間用於載客,獲取經濟利益。

拋開法律方面的規定或限制,真正的“共享”是指將閒置的設備、資產盤活,從中獲得合理的利益。

我最近在一些西方社會出差時發現,很多城市CBD 附近的居民開始把自家的車庫或是門口的停車位拿來作為短期租賃。比如說我家在市中心,工作日每天早上9 點出門,晚上6 點下班回家,我上班時間內這個位子是空置的。於是就將自己閒置的停車位租給來上班需要停車的人,這也是典型的閒置資產盤活。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的無縫對接、信息溝通的流暢使得人們可以把本來閒置的設備和資產盤活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講,互聯網所帶來的這種變革是革命性的。想想每家每戶有多少處於閒置狀態的資產,比如縫紉機,很多家庭都有,一年可能只用兩三次。還有花園的割草機,通常每個月也只用兩次,每次用1 個小時,換個角度想想,幾千元的割草機,每個月只用到2~3 個小時, 豈不是99% 以上的時間是閒置的,而且它還有報廢年限,過了5~6 年這些設備就不能用了。再比如說給小孩剃頭的電動剃頭刀、各種兒童玩具,九成以上的時間也是閒置的,這都是很大的浪費。如此看來,租賃經濟可以有兩種組成:一是,購買設備用來租賃並收費獲利;二是,把閒置設備短期出租實現物盡其用。

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藉助便捷的信息傳播和用戶分享鏈接,需求方和供給方能最大限度地盤活處於閒置狀態的資產和設備,大大提升了租賃經濟的行業覆蓋。

而過去兩年熱度極高的各種各樣的“共享經濟”,像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共享行李到底算什麼行業?

怎麼看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

去年,當共享單車風頭正起、滿大街都是融資神話時,我曾經表示,這其實就是租賃經濟的一種延伸,但試圖以互聯網模式披上所謂的共享外衣。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說穿了就是試圖尋找高估值。

有人告訴我:一瓶沒有故事的酒,最多值200元,而創造了一個讓人相信的故事,就可以值200萬。對此我是相信的,前提有兩個: (1)別人都是傻子;(2)例外成為常態。現在,風靡的共享經濟其實也是講故事、吹泡沫。舉個例子和大家說明一下,如果是一家租賃公司,年收入為1 億元,期間花費7000 萬元,那麼,10000 萬元- 7000 萬元= 3000 萬元 (純利潤),再乘以10 倍,得出這家公司的估值是3 億元,如果乘以1.5 倍,估值就是4.5 億元,這家公司的估值就是3 億元~ 4.5 億元,這是按照租賃經濟10~15 的市盈率計算。但這顯然不是“共享經濟”們能夠接受的數字。

它要通過一輪一輪的融資去轟炸市場,去做品牌宣傳,去做低價補貼,所以,需要一個能說服人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共享, 所謂通過共享獲取的用戶量,以及這些用戶後續產生的經濟價值。

我聽到的最荒唐的故事就是所謂“共享充電寶”。有報道說, 做共享充電寶的人認為,北京有兩千萬人口,有一千萬的人會有這類臨時充電的需求,所以也就意味著共享充電寶的潛在市場非常大。稍微理性一點的人都可以算出來,即便說有一千萬的人有充電的需求,這一千萬人裡有多少在路上、在外面需要充電?又有多少是沒有自帶充電設備而又確實需要臨時充電的?又有多少人可以在一個相對靜止的空間裡待30 分鐘或者更長的時間,從而實現這種充電需求?我大致計算了一下,就以這一千萬人有充電需求為基數,每天有即時充電需要,又能在一種合適的環境下付費的,大概是一千萬的2%~3%,這是一個用基本算術就很容易得出的答案。共享單車更是如此。我們現在看到的公開數字是,一輛共享單車的投放成本是800~2000元,以1000元計算,使用壽命(把損耗率折算進去)平均是18個月,每月每輛車的維護成本按30元計算,每輛單車一個月設備成本100元左右,這還不包括網絡運營、市場推廣和管理等,各項成本以現在日均使用率2.5次,每次平均收費0.8~1元左右,根本沒有獲利的空間。

何況這裡不存在規模效應,不是投放的數量越多,使用人數就越多,每個單位(每輛單車)的產出就越大。再說各種各樣的使用補貼,早已經把那點兒起碼的使用收費都砍得所剩無幾了。

單車解決的是1~3公里就近的交通需求,如從車站到公司、從家裡到健身房,這樣的場景與使用汽車(5~20公里)大不相同。單車使用對消費者來說雖然也是剛需,但很容易被代替物代替。投資汽車租賃作共享汽車針對的是傳統的出租車行業,希望從那裡搶得市場份額。一旦形成規模,共享汽車可以在形成壟斷後提高收費(滴滴就是這麼幹的),單車不行!因為單車一提價,消費者邁開雙腿直接步行過去了,每個人身上的兩條腿就是共享單車最大的競爭對手和代替物。

靠市場補貼方式快速獲取足夠大的市場,隨後形成規模經濟的效應(如京東),或行業壟斷地位後的獲利(如百度),這樣的場景在單車經濟下難以支撐,根本原因就在於,這不是一個可以形成規模經濟的行業。

既然其主營業務未必能有獲利空間,那麼這海量用戶的價值呢?“用戶在手,營銷不愁”這是互聯網時代人們常說的一句話。

前提是這樣的二次營銷需要和主營業務有強關聯性,如果與主營業務大相徑庭,通常都是用戶不買賬的結局。早期新浪做“商城”,不也是門戶網站有流量,但銷售毫無建樹。近來,中國移動在短信營銷上頻頻出擊,也未見收效。

潛移默化需要有效營銷的基礎,像“今日頭條”用戶廣泛, 人們在閱讀新聞和資訊時被嵌入的廣告吸引,這是無縫對接,用戶產生點擊或消費顯得自然而然。而用戶用APP 花一元錢租輛單車,卻試圖賣給用戶300 元一雙的運動鞋,聽上去風馬牛不相及,這種場景很牽強。

提供免費產品和服務的模式在今天這個時代已經不新鮮,千萬別指望用戶用了這個產品/ 服務之後,就必然具有二次營銷的價值。

免費模式是互聯網的產物,從免費郵箱、免費資訊閱讀到淘寶的免費平臺交易。但從免費到獲利,通常需要產品之間的無縫銜接。例如:免費看舊電影,付費看新片;免費開網店,付費買流量。可是在共享單車形勢下,我們看不到這樣的場景。

而一個沒有自循環場景的行業形態,快速燒錢之後,剩下的只能是滿地雞毛,這種狀況正在出現。

如果我們用一種更加理性的眼光去看待這個行業,以它的經營本質,從租賃經濟的角度去分析,那麼單車也好,雨傘也罷,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只是它實在無法承載天文數字的估值。

在互聯網形成生態圈的阿里和騰訊

互聯網經濟的最佳狀態,就是企業在其所處行業不僅僅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而且形成自己的生態圈。目前為止我們能夠看到的,在互聯網形成自身生態圈的,中國只有兩家企業——阿里和騰訊。

阿里打造了在網上購物的這個生態圈,包括資訊的發佈、支付工具的提供、所有買賣交易流程規章的建立、獨有的評價系統,同時還包括物流配送服務,以及它在網絡傳媒、網絡影視和網絡社交構建的流量入口,這使得它具有很強大的用戶自循環、自消費和自平衡的生態系統。

騰訊從最早的QQ 到後來開發遊戲,再到微信即時通訊工具, 始終是圍繞著人的行為——人與人的連接,形成的是基於互聯網技術運用的人際交流、溝通和互動這樣一個自循環的生態圈。除了這兩家企業,其他企業(包括百度、京東)儘管具有規模,但都還沒有形成足夠的生態圈。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互聯網的共享經濟是大有前景的,但是它吹了太多泡沫。它試圖去尋找一些用戶使用門檻很低、單一資產投入不大的方式來吸引用戶,想通過海量的鋪設圈住用戶,然後使用戶產生高黏度,進而從他們身上開發出巨大的商業價值。

想法很美麗,現實很殘酷。流量變現、流量二次營銷在互聯網上反覆被提及,但真正能做到的少之又少,根本的原因在於, 你是否有足夠的核心競爭力或獨門秘笈,不僅能打動用戶,還能持續的留住用戶。互聯網行業真正實現盈利的只有三個模式:廣告、遊戲、商品交易。不論哪一種,前提都是,要麼其主營業務本身能獲利,要麼用戶的二次營銷可以通過潛移默化實現。單車共享模式,我們看不到這種場景。

以上內容摘自黃若2018年4月新書《我看電商3:零售的變革》

共享經濟真的是“皇帝的新衣”嘛

黃若,中國零售業長老級領軍人物,人稱“黃藥師”。

擁有三十年實體零售和電商行業管理經驗,先後供職於易初蓮花、麥德龍、北京華聯等,並擔任過阿里巴巴副總裁、天貓創始總經理、華平投資顧問等職,現經營護膚品牌——薩維爾•琨,是一位富有實戰經驗並極具前瞻力的零售業管理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