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和行路「俞敏洪」pick了誰丨0號分享

讀書和行路「俞敏洪」pick了誰丨0號分享

「成功者」

多數人眼中的他

他總是與新東方聯繫在一起。

他是商界領袖、創業導師、勵志傳奇、教育專家。

實際我認識的他

是一個知識分子、一個旅行者、一個讀書人,用行走和閱讀來拓展新的生命體驗。

讀書和行路「俞敏洪」pick了誰丨0號分享

應邀《朗讀者》

6月8日晚上,俞敏洪應邀去參加了央視的《朗讀者》節目錄制。

實際上一年前他曾拒絕過董卿,但由於老師許淵衝教授上了這檔節目,並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注和轟動,於是他最終答應去做一期。

過去一年,俞敏洪花費 45 天時間去到 9 個國家考察與旅行;閱讀書籍 95 本共 2 千多萬字;另外還出了兩本書。

他平均每天要走 1 萬步,基本上每天晚上 12 點睡覺,早上 6 點半起床,然後跑步鍛鍊、閱讀、上班、進入日常工作軌道。

讀萬卷書

讀書和行路「俞敏洪」pick了誰丨0號分享

比誰看的書多

《中國合夥人》

俞敏洪從小就喜歡讀書,《鐵道游擊隊》、《林海雪原》等等讀了一大堆。

考上北大後,他和舍友之間的競爭不是比找女朋友,而是比誰看的書多。

當時中關村大街的前身是圖書一條街,俞敏洪每週都會來兩三次,在那兒至少買過一萬本書,對他的精神、思想上的啟發甚至超過北大。

以至於書店倒閉後,他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習慣到網上淘書。

俞敏洪不買奢侈品,也不愛收藏東西,但看到喜歡的書就會拼命地買,從大學開始把一半的生活費用在買書上,到今天家裡連牆角都被書佔了。

在俞敏洪看來買書已經變成了一種病,可能一輩子都治不好了,就像女人買東西,完全停不下來。

有人說創業很忙沒時間讀書,那都是假的,我創業也沒比誰更容易。

做新東方的時候,俞敏洪最少一年也讀了三四十本書,現在他基本又回到一百本的狀態了。

不讀書對我來說是不能接受的,不讀書人和豬還有什麼區別?

讀書和行路「俞敏洪」pick了誰丨0號分享

讀書進階技巧

悟讀、精讀和泛讀

《書店》

俞敏洪有一個習慣,每過兩三天就會坐在地板上,把堆積的書籍翻閱一遍。

他將讀書分為悟讀、精讀和泛讀。

所謂悟讀,就是認真領悟,一句一句認真理解和閱讀,最後甚至通過反覆閱讀背誦出來。

這樣閱讀的範圍一定是頂級經典著作,是對人類文明和智慧帶來重大價值的著作,比如《老子》、《莊子》、《孫子兵法》……

精讀,就是碰到你特別喜愛的書,在文筆上、知識上、思想上、高度上都有啟示的圖書,就可以多讀幾遍。

比如俞敏洪把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讀了四到五遍,阿來的《塵埃落定》也讀了三遍。

「在出版和信息氾濫的時代,很多書中的內容是重複的,甚至是無效的。」

俞敏洪認為世界上大部分的書,泛泛閱讀就可以了,主要是為了增加自己知識的廣度和思維的寬度。

一本 300 頁左右的書他通常 4 個小時就讀完了,但書中如果碰到靈感和思考的地方,他依然會重點標註出來,或者掃描存檔,以備日後學習和引用。

行萬里路

讀書和行路「俞敏洪」pick了誰丨0號分享

行走的意義

《去見恆河》

如果將俞敏洪的人生比作一棵樹,那麼閱讀是他的肥料,行走則是他的土壤。

「當一個人呆在自己比較喜歡的舒適區時,可能再也突破不了自己。如果你敢於走出自己的舒適區,產生一種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感覺,我想去看看,這件事情就會變得相對比較容易。」

人生的很多美好,就是在「自定義所處的狀態不能做一些事情」的心態中消失殆盡的。

所以,俞敏洪認為拖家帶口去旅行不是一種累贅,反而是一種幸福。

「當你跟孩子一起經歷旅行的艱苦,沒有錢,甚至沒有飯吃的困境後,你們一家人一起共同成長的基礎反而得到了更好的加固,並且未來能培養出更加勇往直前的孩子們。」

實際上,旅行的意義跟窮遊和富遊沒什麼關係,重要的還是要有準備的走出去,這樣旅行的意義才能體現出來。

俞敏洪每到一個地方,

總希望有兩個參照座標:

一個是歷史的參照,在瞭解了一個地方的歷史後再去旅行,看任何東西就都有了前因後果;

另一個座標是地理座標,坐落在地球的哪個方位,周邊又有什麼國家,這些國家對於這個地方的歷史變革和發展有什麼影響?

「如果掌握了這兩個座標,即使走馬觀花,除了收穫可以看到的風景,還能夠在內心產生更多歷史和哲學的思考,甚至可以產生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悲壯感。」

現在中國人出國旅遊越來越多,到東南亞的人也差不多蜂擁而至。但看熱鬧的多,看門道的少,看人妖的多,看文化的少。

實際上今天的東南亞,大部分國家的政治體制和經濟政策、老百姓的信仰體系和民風管理,有很多都值得改革的中國學習和借鑑。

「我們正是在驕傲自大,閉關自守中,差點把整個國家都輸掉。」

追逐夢想

讀書和行路「俞敏洪」pick了誰丨0號分享

重塑了自己的命運

《當幸福來敲門》

讀書、行走固然都很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對夢想的不懈追求。

「如果你是一個獨立個體,如果你是一個一心一意想把自己的一生過得更加好的人,控制自己,保持獨立的追求就非常重要。追求你的夢想,這個夢想再卑微都沒關係。」

俞敏洪 15 歲的時候,離開農村決定考大學,即使高考失敗兩次後他依然堅持,終於在第三年考上北大,之後留校任教、辭職創業、把新東方做成上市公司……重塑了自己的命運。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像樹一樣地成長。即使我們現在什麼都不是,但是隻要你有樹的種子,即使被人踩到泥土中間,你依然能夠吸收泥土的養分,自己成長起來。

當你長成參天大樹以後,遙遠的地方,人們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給人一片綠色。活著是美麗的風景,死了依然是棟樑之才

在由「一顆種子」成長為參天大樹的過程,俞敏洪的人生經歷了多個階段。

他曾經用「自己和人民大會堂的聯繫」來展示個人的成長。

對俞敏洪而言,這種「聯繫」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他讀書時騎自行車經過那裡,當時有警察站崗,永遠不讓任何人進去;

到了 1986 年前後,人民大會堂開放參觀,俞敏洪排了三個半小時的隊,走進人民大會堂一個廳一個廳看了個遍;

再過了十年以後他被選為全國政協委員,坐在裡面聽著國家領導人的講話;

之後新東方 20 週年時,在人民大會堂舉辦慶祝活動,變成了俞敏洪在人民大會堂裡講話。

獻給讀者

讀書和行路「俞敏洪」pick了誰丨0號分享

別說世界太難

讓我走給你看

《岡仁波齊》

磕磕絆絆,俞敏洪一路經歷過無數風雨,心裡卻充滿了感恩,願餘生多行好事,莫問前程!

歲月從來都是不饒人的。同樣,我們也不應該輕易饒過歲月。

終其一生,我們的日子就像磕長頭一樣,是不斷的單調的重複;但同時,每次重複,都是離生命目標前進一步的努力。

當我們內心有著某種神聖或高尚的追求,即使在泥水裡最不堪的努力,也是每一步都算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