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本意味著什麼?

作者的話

近年來關於語文課改尤其是教材改革的討論很多。筆者雖然不是這次課改的直接參與者,但我的老師甚至老師的老師有很多都參與到了這場改革之中,他們在其中所盡的心力,我多少知道一點。說實話,編教材不容易,編中學教材尤其不容易,編中學語文教材那簡直是尤其非常以及特別不容易,無論編成什麼樣都會有人橫挑鼻子豎挑眼。關於這樣一套教材,我也有些自己的看法,拿出來和大家分享,就從炒得最熱的“魯迅問題”說起。

01

“魯迅大撤退”純屬無稽之談

每年秋季一開學,總是能看到“魯迅大撤退”這種聳人聽聞的標題。其實大家只要稍微有一點理智,或是走進書店和學校,自己動手翻翻新教材,這種謠言就不攻自破了。魯迅作為中國文壇和思想界至今難以超越的高峰,在中學語文教材中一定會佔據相當重要的位置,這在一段時間內是比較穩定的。即便數量有所下降,那也是事出有因。比如統編教材中魯迅的作品是7篇,較此前人教版教材減少2篇;但也應該看到,課文的總數是減少了的(從過去的每學期30課左右下降到每學期24課左右)。至於高中階段,新世紀課程改革以來區分必修選修,單看必修教材,魯迅作品數量確實不多,但這僅僅是1.25個學年學習的內容,如果加上選修,總的數量也並不少。此外,由於難度、適切性等原因,

調整一些篇目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跟什麼“大撤退”也完全是兩碼事。所謂“魯迅大撤退”“大幅刪減魯迅作品”甚至“魯迅全面退出中小學教材”之類的說法,無非是斷章取義、借題發揮、惡意炒作而已。

02

魯迅部分作品被替換或許是好事

我這麼說並不是因為我贊成“魯迅過時論”,相反,我贊成北大老錢(理群)和老孔(慶東)等人的觀點,魯迅沒有過時,魯迅作品中所揭露的種種陰暗面在當今社會中觸目皆是,魯迅作品中批判的劣根性也還在我們身上存在著但我依然認為,語文教材將魯迅的作品部分替換是可以理解的,或者說,是件好事。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魯迅在語文教材中的形象是片面的,是臉譜化的,是被扭曲的。我們一說魯迅,那就是反帝反封建,甚至說他是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等等,其實很多並不符合事實。而這樣的定位,也導致很多師生對魯迅的反感,因為明明難於理解,或者明知道不該這樣去理解,卻還要硬著頭皮來講,以至於一提到魯迅就叫苦不迭(中學有“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的說法)。其實問題並不在魯迅本身,而是我們的教學導向出了問題。

教材適時調整魯迅作品的篇目,適量減少一些戰鬥性十足的雜文,替換為文學性更強的作品,充分展現魯迅作為一個偉大的文學家的深刻、幽默、溫情等不同的側面,讓師生們看到一個更全面更立體更可愛的魯迅,不也是一件好事嗎?

03

語文教材究竟意味著什麼

我認為,公眾對於語文教材篇目調整的誤解其實根源於對於語文教材的誤解語文教材與數學、物理、化學乃至政治、歷史教材不同,前面這些,第一章沒講,第二章可能進行不下去,因為它們的知識是成體系的,教材也是按照這樣的知識體系來編訂的,必須循序漸進按部就班。語文,有人概括為“全面出擊”,你在高考中遇到的各種知識點,在學習一篇文章的時候可能都有所涉及。在每年高考語文的官方解析中,會把涉及的每個知識點出現在教材的什麼位置解釋得一清二楚,但說實話,你問問高考語文的高分考生,有誰會在做每個題時都想到自己學過的課文?

這似乎又是在宣傳“教材無用論”了。的確,語文高考從我們對卷面的第一印象以及考生實際答題過程來看,似乎與教材搭不上任何關係。所以有人就說,語文功夫在課外。這話沒錯,但是不是說教材就沒有用了呢?當然不是,我認為,語文教材的意義就在於它是連通課內與課外的橋樑

仍以魯迅為例。魯迅的一些作品離開語文教材,這並不能改變魯迅的經典地位。選入教材的是經典,但並非所有的經典都必須被選入教材。比如說,你在課堂上學了一篇魯迅的文章,覺得很對自己的胃口,但課內的魯迅作品實在有限,於是你在課外自己找了更多魯迅的作品來閱讀,對於魯迅的理解達到了超乎常人的水平,甚至可以超越你的老師。當然有人說我對魯迅不感冒,我就喜歡朱自清那個調調的,好,沒有問題,在老師的指導下去閱讀朱自清的或者與之風格相近的作品,最後能夠寫出平易而又感人至深的文章來,這也很好。還有人就愛古典詩詞,必修教材裡太少,加上選修教材都不能滿足,怎麼辦?自備《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讀得滾瓜爛熟到最後自己都能寫詩填詞了……

我認為這才是學語文的王道。同時,這也是語文新課標的精神實質所在: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少量必修篇目的引導下進行自主學習語文教材只是把各類作品中有代表性的經典篇目編輯在一起,更多的經典需要同學們在教材的引導下到課外去閱讀。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教材裡的一篇篇課文更像是數學教材裡的一道道例題,有經典性,有代表性,但也僅僅是個引子學數學,光把例題看懂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在課外進行大量的練習。對語文來說,最大的練習就是課外閱讀。有一些善於主動學習的同學甚至無須教材的引導,自覺地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這就不難理解他們上語文課睡大覺還能考高分的原因了。

既然語文教材只是一座橋樑,那麼它能起到連通課內外的作用就行了,至於選什麼樣的文章,倒是可以不拘一格的。套用馬克思的一個觀點,語文教材是由一定數量的經典文章構成的,每篇文章的經典性(包括藝術性和思想性)都可以由其他文章來補償

教材的構成具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中華文化綿延不絕幾千年,經典作品汗牛充棟,怎麼選都會有爭議,但這樣的爭議並無太大意義,因為一切偶然因素集合在一起可以構成一種必然,就是選文的經典性和代表性,以及它們在引導學生廣泛閱讀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說到底,教材不應該是一個框框,而應該是一把鑰匙,關鍵要看老師和學生如何使用了。我相信,真正領會新課標精神的師生,在新教材的引導下,一定能夠如魚得水。

语文课本意味着什么?

END

設計:孫 璽(實習)

主編:吳海濤

语文课本意味着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