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讀的偵探小說女王之經典:《東方快車謀殺案》

《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是由英國推理作家、世界文壇的偵探小說大師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 1890~1976)於1934年創作的小說,該書是赫爾克里·波洛系列作品之一,同時也是知名度最高的一部。

根據吉尼斯世界紀錄,自去世到現在,阿加莎仍是“人類史上最暢銷的作家”。她的作品總銷量早已突破 20億本 ,只有《聖經》及莎士比亞的作品能與其匹敵。根據IMDB網站數據顯示,依照阿加莎小說改編的長篇電影不低於47部,電視劇更是超過了215集,連電子遊戲都有7個。雖然她筆下的人物波洛和馬普爾,遠沒有福爾摩斯出名。但她的文學地位卻遠遠超過了同為英國人的福爾摩斯的締造者柯南道爾(1859~1930)。

1 故事梗概

一輛從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開往法國加萊的東方列車,被大雪困在南斯拉夫境內。平時旅客不多的伊斯坦布爾-加萊車廂卻是近乎滿員,旅客更是來自五湖四海、職業各不相同。第二天清晨,旅客發現,同車的美國富商雷切特被人謀殺,死者被戳了12刀。同行的比利時著名偵探波洛默默地觀察著各種可疑跡象,逐個對同車人士進行訊問,案情更是迷霧重重……

波洛發現被殺之人是阿姆斯特朗綁票案的主謀,真名叫卡塞蒂。當時的阿姆斯特朗綁票案造成了阿姆斯特朗三歲的女兒黛西被殺害,其太太因悲傷過度而難產故世,阿姆斯特朗也在痛心之下舉槍自戕,黛西的保姆無辜受牽連而跳樓自殺,而當時的卡塞蒂利用各種手段脫身法外。

波洛在訊問車廂內的全部人員後得知,在這個晚間封閉的車廂內,兇手很大可能就是這節車廂內的旅客,但每個旅客都可以找到自己擺脫嫌疑的佐證。波洛通過“動動灰色的大腦細胞”,抽絲剝繭、各種腦洞大開、頭腦風暴,最後在情與法的內心掙扎之下,得出了兩個截然不同但都能邏輯推理自洽的結論:

結論一,兇手中途上車,作案後逃離;

結論二,車廂內的13人都與阿姆斯特朗家族有關,“集體復仇”的13人自行組織了一個陪審團,並且判了卡塞蒂的死刑。

真相是在卡塞蒂逃脫法網之後,阿姆斯特朗家族自行貫徹執行卡塞蒂死刑的計劃就已經展開……

不可不讀的偵探小說女王之經典:《東方快車謀殺案》

不可不讀的偵探小說女王之經典:《東方快車謀殺案》

2 創作背景

阿加莎·克里斯蒂1931年坐東方快車出行時,遇到暴雨沖垮了一段鐵路,導致她被滯留車上24小時;而在1929年,東方快車也曾因暴雪在土耳其滯留了6天。1932年,美車發生了林德伯格綁架案,一個年僅20個月大的孩童遭到綁架並撕票(女傭也因證詞含糊被懷疑而自殺),引發社會高度關注,成為美國史上最知名的綁架案之一,被視為“世紀犯罪”。林德伯格案件發生後,阿加莎聯想起自己在東方快車滯留的那24小時中所見到的各色乘客的反應,將兩者結合,於1934年創作完成了《東方快車謀殺案》。

1883年10月4日,一輛名為Express d’Orient(法語,東方快車)的火車從巴黎出發,經過了3天9小時40分鐘之後,順利抵達了伊斯坦布爾。在那個年代,這樣一場長途旅行可以說是組織工作上的完美案例:世界上首班橫跨大洲的火車,穿越了遠比現在更為分裂的歐洲和亞洲。這趟穿越七個不同的國度的列車。知名度與日俱增,路線也不斷延展,世界上的富豪和名人都熱衷於這列火車。東方快車經營了94年,戰爭雖然短暫影響了它的行駛路線,但戰後它依然飛馳在軌道上,而冷戰時期,只有它能在不同意識形態之間奔馳,穿越那些被西方人稱為“鐵幕籠罩”的國度,因此,東方快車甚至被當做和平的象徵。只是在各種交通方式的競爭下,火車旅行漸漸衰落。1977年5月20日,東方快車停運,停留在羅馬尼亞的首都布加勒斯特。

東方快車路線圖↓

不可不讀的偵探小說女王之經典:《東方快車謀殺案》

人物關係圖↓

不可不讀的偵探小說女王之經典:《東方快車謀殺案》

東方快車平面圖↓

不可不讀的偵探小說女王之經典:《東方快車謀殺案》

克里斯蒂的偵探小說風格

克里斯蒂的偵探小說在佈局與情節上很有特點。作品一開卷就疑雲密佈,奇事迭出,讓讀者產生了迷惑與好奇心。讀克里斯蒂的作品,高潮迭起,令讀者欲罷不能,緊緊盯著她時,也猜不出克里斯蒂的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當讀者稍一疏忽,她就會讓你大吃一驚。作者熟悉歷史、地理方面的知識,在兩次世界大戰時她還在醫院中工作過,對藥劑(尤其是毒藥)很有研究,這也為克里斯蒂設計兇手作案提供了條件。在有名偵探作為主角的作品當中,往往結局是由名偵探召集所有活著的人來揭示真相,這一模式被廣為採用。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每部偵探小說都是心理學在文學上的巧妙運用。她筆下的波洛的頭腦裡有無數“灰色細胞”,“灰色細胞”就是這位矮個子偵探對每個人的心理到動作科學推理的因子。波洛擅長從對方的服飾、舉止、愛好、經歷和人生觀諸方面作綜合分析,然後進行邏輯推理。波洛幾乎沒有與任何兇犯搏鬥過,他總是慢吞吞很悠閒,像一隻經驗豐富的老貓觀察一群嘻鬧的老鼠,從中找到作案是哪一隻“老鼠”,把它繩之以法。克里斯蒂筆下另一位女偵探馬普爾小姐,表面上是一位愛扯鬧的老姑娘,外號叫“老貓”,其實,馬普爾小姐利用閒扯來進行推理,她總是把無關緊要的閒話與有意的謀殺聯繫在一起,透過罪犯的某些細節與不尋常的舉止來窺視其內心的秘密。她和波洛一樣,都是心理學家。在《東方快車謀殺案》中,波洛對12個旅客的心理活動作了推測,並瞭解了每個人歷史,從中得出了殺死雷切特的正是12個人共同作的案,原來他們是要為無辜的孩子復仇。在《迷霧》一書,雪柏醫生表演得極其出色,但波洛並沒有被假象所迷惑,他精於推理,終於將雪柏醫生繩之以法。在《偷寶石的貓》中,波洛對梅多班克學校作詳細調查,運用嚴密的推理揭露了真兇安·沙普蘭的真面目。馬普爾小姐則在《牧師住宅兇殺案》和《書房的死屍》兩案中,有驚人的表現,以她的智慧與心理學知識,讓迷霧中的真兇從幕後走到了幕前。充分顯示心理推理在偵探小說中的魅力。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克里斯蒂的偵探小說盡管寫了兇殺與男女之情,但她創作的態度是嚴肅的,沒有渲染暴行,更沒有色情描寫,文筆相當潔淨。

阿加莎·克里斯蒂儘管沒有進過正規的學校,但她的文字精巧優美,語言流暢自然,明顯地受到狄更斯小說的影響。她的小說在結構上超過了柯南道爾。柯南道爾擅長寫短篇,而克里斯蒂則駕馭眾多人物與複雜情節,致力構思長篇偵探小說。她小說中的伏筆與線索也比柯南道爾的多。克里斯蒂擅長用多側面的表現手法來反映社會現實,並在每一樁兇殺案的背後插入時代背景與風俗人情的描寫。如在《尼羅河上的慘案》中用優美的文筆描繪水上風情和名勝古蹟;而在《偷寶石的貓》一書中,則對中東的地理環境與當地風俗描寫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尤其在描寫兇殺案發生後,每個與案件有牽連的人的心理活動,可謂惟妙惟肖。克里斯蒂的語言風格也頗具現代主義意蘊。她的語言含義豐富,有著廣闊的闡釋空間。讀者在達到結局之前,根本無法確定她語言符號的真正所指。這種描繪的模糊性正與偵探小說這一文體的敘事口標相一致,促使讀者懷疑每個人物的動機,增強了懸念。

不可不讀的偵探小說女王之經典:《東方快車謀殺案》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