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黑幻想」TANCHJIM DARKSIDE體驗

我第一次聽說TANCHJIM這個品牌是在今年一月的耳機與雜談年度盛典上,當時對這個初次見面的品牌的第一印象是:念起來挺繞口的。好在他們還有一個雖然略微中二但至少蠻好記的中文名:天使吉米。也有人就著英文發音聯想到當紅的PC遊戲將之暱稱為"貪吃雞"。

這個新品牌的第一款產品名為"DARKSIDE"黑暗面——習慣性地腦補了什麼不(Deep♂)得(Dark♂)了(Fantasy)的東西,於是就有了這篇文章的標題;跟耳機全黑的包裝與外觀風格也是十分相稱。

「深黑幻想」TANCHJIM DARKSIDE體驗

「深黑幻想」TANCHJIM DARKSIDE體驗

「深黑幻想」TANCHJIM DARKSIDE體驗

整盒DARKSIDE由內而外幾乎只有兩種顏色:黑與白,相比同價位通常喜歡"放飛自我"的其它品牌,非常直男的黑白配色也算規矩清秀,加上非常細膩的做工和精緻的包裝,檔次感在千元內無疑是頂尖的,自用送人都很拿得出手。

「深黑幻想」TANCHJIM DARKSIDE體驗

相較於稍顯沉悶的耳機本身,DARKSIDE附送的皮質收納包倒是讓人眼前一亮,色澤質感俱佳,小巧精緻實用。

「深黑幻想」TANCHJIM DARKSIDE體驗

除此之外,DARKSIDE的配件還包括:硅膠套大中小號各一對、金屬銘牌保修卡一張、品牌logo貼紙兩張,精簡卻格調甚高。

音質

DARKSIDE採用9.2mm直徑石墨烯動圈單元,所以不出我所料地,新耳機的音色非常地緊以至於聲場收得有些窄長。歷經十個小時左右的熱身後有了非常明顯的改善,已經進入狀態,並不需要長時間煲機——對於長時間煲機我個人是持否定態度的,之所以會有部分人口中"難煲"的耳機出現,原因在於廠家們不斷在動圈震膜上嘗試新的材料來提升剛性保證耳機能在更長久的時間裡保持較好的解析力和高頻表現力,換言之所謂"難煲"繼而長時間煲機的做法是與廠家的初衷南轅北轍的。大部分耳機在前幾十甚至前幾個小時就能夠進入一個可以長期穩定維持的音色。

熱身過後的DARKSIDE的聲場橫向放開了很多,沒有了初聽時的緊澀、狹隘感,分離度和層次感亦隨之有著顯著的增強。能量分佈上DARKSIDE與初聽時相似,仍是一條中高頻能量比較突出的耳機,但有一定削弱,女聲和小提琴、鋼琴等主音域在中高頻的樂器很抓耳;低頻的密度和厚度相應地得到了補足,合適的回彈速度令DARKSIDE的低頻兼有豐富的質感與足夠的力量感;DARKSIDE的高頻是我認為的這條耳機最大的亮點,儘管並沒有中高頻那麼搶眼但延伸在千元內價位可以說非常優秀,極大豐富了DARKSIDE所能表現的樂器質感。

如果這樣的描述還不夠具體,那麼我再列舉一個與DARKSIDE相似(或部分相似)的產品。耳機與雜談年度盛典上我和林sir一起聽過DARKSIDE以後不約而同地提起了E3000——這兩條耳機的音色有著諸多的相似之處:較低功率下低頻居主導地位,通透度還不錯,擱"老燒"眼裡是妥妥的"味道塞";但是這倆耳機靈敏度都不高(E3000更低一點也更難推,103dB的DARKSIDE已經友好到手機堪用了),一旦你開始往上加音量高頻延伸密度分離度聲場就跟打了雞血究極進化了一樣飆升,直到音量加到你能接受的上限為止,這時候它的硬素質與同價位的多數凡圈俗鐵已經是霄壤之別了——只可惜這不是能夠適用於所有人的玩兒法,不過好在DARKSIDE多少要比E3000好推一些,不至於淪落到E3000那樣儘管銷量不差卻鮮有人能窺見其真正實力的境遇。

評分

十分制,這十分包括:

聲音表現(聲音素質,調音水準,易驅動性,搭配性)5分

外觀工藝(外觀設計,材質,工藝水平,配件做工)2分

佩戴(佩戴的舒適度與牢固度,隔音效果)3分

聲音表現:4.5分

DARKSIDE的硬素質和無論怎麼推均能博得多數人喜歡的調音作為賣六百塊的產品都很具優勢,作為新興國產品牌的處女作這尤其不易,我的內心是非常想給滿分的,但DARKSIDE終究還是吃推力一些的產品。

外觀工藝:2分

CNC一體成型金屬外殼、高對比度配色與留有客製化空間的面板設計、柔軟不易纏繞的銅鍍銀線、精緻小巧逼格頗高的收納包,對於售價598的耳機來說堪稱豪華。

佩戴:2.5分

腔體不大也沒有尖銳的邊角,重量也還算輕盈,絕大多數人都能舒適佩戴,不過因為並非舒爾威士頓那種細導管深入耳設計所以隔音效果只能進第二梯隊,比較中庸。

總分:9分

能同時將美觀的設計、精湛的工藝以及(最重要的)出眾的音質表現集於一身的耳機在千元內這個浮躁、充斥著DIY與秒超平的價位裡本就算得上鳳毛麟角可遇不可求,但它就在一個新生國產品牌的初次亮相中登場著實令我感到很意外,至少在這之前我的認知中是不存在這樣一個成立兩三年磨一劍、既沒眾籌也沒什麼先期宣傳、悶聲做產品一鳴驚人的國產品牌的。雖然談不上"舉國沸騰、美日嚇尿"的程度,但我覺得對於一個從業者來說,亂象叢生的入門市場中能孕育出這樣的國產品牌,沒什麼比這更能令人深感欣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