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手機30年風雲

中國手機30年風雲

中國手機30年風雲

1987年,廣東為了與港澳實現移動通信接軌,率先建設900MHz模擬移動電話。同年,模擬通信時代的行業霸主摩托羅拉公司進入中國,在北京設立辦事處,推銷移動電話。當時進入中國的第一款移動電話是摩托羅拉3200,其外表厚實笨重,狀如黑色磚頭,重量都在一斤以上。功能上,摩托羅拉3200只能用於打電話,且通話質量不夠清晰穩定,通話續航時間也僅為30分鐘。

中國手機30年風雲

摩托羅拉3200

這臺在中國大陸上橫空出世的手機售價2萬元人民幣,在黑市甚至炒到5萬元,這讓一般人望而卻步,但也同時成為了身份的象徵,引得企業大老闆紛紛追捧,粵港文化詞語“大哥大”也逐漸被套用在了這種“磚頭機”上。一時間,梳大背頭、抹髮膠、手持“大哥大”,成了不少人理想中的富人形象,而當時國內擁有“大哥大”的“富人”約有3000人。

上世紀90年代初,以諾基亞為代表的歐洲廠商率先開墾GSM處女地,數字通信被稱為第二代移動通信標準(2G),相對於模擬技術,數字技術發射範圍更廣,抗干擾力強,且可以支持來電顯示、傳呼和短信業務。

1994年,中國建成第一個GSM通訊網絡,1995年,中國大陸出現第一款GSM手機愛立信GH337;1999年,摩托羅拉推出第一款全中文手機CD928+。彼時,諾基亞、愛立信等廠商後來居上,與摩托羅拉並肩在手機業界成三國鼎立之勢,佔據著80%的國內市場份額,西門子、松下、阿爾卡特等國外品牌也佔據著一席之地。

中國手機30年風雲

愛立信GH337

中國手機30年風雲

新興科技行業的市場充斥著洋品牌,有關部門豈會坐視不理?1998年,原國家信息產業部和原國家計委出臺了《關於加快移動通信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手機生產必須獲得其牌照許可。文件還規定,在華外資企業生產的手機必須有60%銷往海外市場。

1998年10月,中國第一部國產手機誕生——科健KGH-2000,隨後,首批拿到牌照的國產手機廠商——科健、熊貓、南方高科、廈新等開始在夾縫中默默崛起。1999年底,國產手機市場佔有率達到3%。

國產手機有牌照,但卻沒有技術,該如何生產手機?得益於政策春風的照顧,洋品牌受阻於中國手機市場準入機制,只好向持有牌照的中國夥伴伸出橄欖枝,借道而行——藉助國產手機的生產牌照打入中國市場,國產手機廠商則通過貼牌生產手機賺取利益。法國SAGEM公司與波導、三星與科健便是達成了類似的合作協議。

有人選擇“拿來主義”走捷徑,也有人選擇死磕出一條生產鏈。

TCL是國產手機品牌中第一個投入力量搞研發的廠商。

在2000年的時候,TCL推出第一款國產WAP手機999D,該機也成為當時國產手機中真正意義上的高端手機產品,彌補了國產手機沒有高端產品的空白;次年TCL推出鑽石手機,將通訊工具與裝飾品相結合,領一時風尚。2003年,TCL手機以9.31%的市場綜合佔有率穩居國產手機第一,位列全球第八。

中國手機30年風雲

TCL 999D

但是,自主研發的道路並非如此順利。手機的核心技術乃至塑膠殼均被外資壟斷了,TCL拼盡全力才培養出一條簡陋而殘缺的產業鏈,研發出來的手機難免質量差、故障率高。

與之對比下,擁有成熟技術支持的洋品牌質量過硬而銷路緊俏。2002年,諾基亞推出第一款塞班系統智能手機。次年,諾基亞1100問世,這款機型憑藉簡單、穩定、低價的特點深獲好評,造就了2.5億臺的全球銷量,成為諾基亞品牌乃至功能機的經典之作,更為深遠的意義是,諾基亞1100成為了傳統手機與後來的多媒體手機的分水嶺。

中國手機30年風雲

沒有核心技術的支撐,以科健、波導、夏新為代表的第一批國產手機註定只能在歷史舞臺上走過場。

2003年,在經歷四年的快速增長後,國產手機銷量開始下滑。

率先遭遇“滑鐵盧”的就是還沉浸在與三星“度蜜月”的科健。其放鬆了技術的研發,僅滿足於貼牌帶來的豐厚效益,最終難免淪落為一家機械生產的“代工廠”。2005年,科健逐漸從消費電子市場退出,曾經的國產機“第一品牌”關門大吉。

中國手機30年風雲

科健K528

波導、夏新等國產手機的市場份額也逐漸萎縮,從2003年下半年到2005年年初,國產手機的整體市場份額由此前的55%下滑至44%。2007年,國產手機的頹勢仍不見好轉,波導前三季度虧損5.06億元,夏新同期虧損4.6億元,聯想手機在上個財政年度的虧損額達1.33億元。

有人退下來自然有人上位,儘管國內市場被以諾基亞為首的一眾洋品牌稱霸,但是藉助政策放寬和技術突破,以天語、金立等為代表的第二代國產機成為黑馬跑出。

2004年,延續五年之久的手機生產“審批制”終止,取而代之的是“核准制”。審批制下,獲得許可牌照的只有36家企業,其他手機制造企業只能靠貼牌度日。審批制終結,一批合資的國產手機生產商開始打出自有品牌。

2006年,專門生產手機芯片的臺灣聯發科(MTK)崛起,手機廠商只要購買這種廉價的MTK芯片,加上定製的外殼和電池,即可自行組裝手機。毫無疑問,MTK成為功能機時代,國產手機第二波浪潮的重要推手。

其中,天語手機便是這波浪潮中的典型。

中國手機30年風雲

天語手機

2002年天語手機公司天宇朗通成立,並自建研發團隊,但可惜虧損8000多萬元。爾後,天語把芯片技術交給聯發科,生產外包給富士康,推出成本低廉的山寨機,自身則聚焦於銷售渠道的建立——在全國尋找代理商,交出手機定價權,以讓渡利潤換取渠道。最終效果喜人,2007年,天語手機出貨量達1700萬部,在中國手機市場僅次於諾基亞,成為國產手機冠軍。

與天語成立於同一年的金立,也在拿到手機牌照後開始生產自有品牌手機,2006年金立完成目標年銷售量300萬部,利潤超過2億元。此時,功能機時代國產手機的第二波浪潮,主角已變為天語、金立、中興、長虹、宇龍通信。而第一代的倖存者TCL,其手機業務重心早已轉型海外。2008年第一季度,EMEA(歐洲、中東及非洲市場)和LATAM(拉丁美洲市場)兩個市場佔TCL總銷售額的92%。

中國手機30年風雲

國產手機在奮起直追,海外品牌也在競爭中升級迭代。在“伏地魔”iPhone 降臨之前,各品牌在市場上馳騁,同時又互相兼容並收,同時,這更是塞班系統和諾基亞最輝煌的時刻。

2007年,手機界的“伏地魔”iPhone來了。

600MHzd的arm11處理器,3.5寸真彩電容屏幕,比市面競爭的對手先進5年的操作系統iPhone為全球手機市場帶來了革命性的顛覆,手機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iPhone的橫空出世便受到消費者的熱烈追捧,其上市74天就賣出100萬部;2008年,第二代iPhone 3G 繼續火熱,上市僅三天,該手機就售出100萬部。

中國手機30年風雲

iPhone 3G

誕生2年後,蘋果公司與中國聯通達成協議,iPhone才正式進入中國。據悉,中國聯通版iPhone 3G正式開售前已有近300名消費者提前在門外排隊。但真正在中國火起來的蘋果手機,還數2010年推出的iPhone 4,據網絡消息透露,截至2011年1月,從中國聯通和蘋果中國官方售出的iPhone 4達400萬部。

與此同時,手機系統另一霸主Android也開始在中國嶄露頭角。蘋果手機的IOS系統是一個相對封閉的操作系統,而谷歌的Android系統是一個開源的操作系統。

中國手機30年風雲

國產品牌華為是內地第一家加入該聯盟的手機廠商。2011年,最先入場的華為推出了自家首款安卓機U8220,同期跟進的還有小米、魅族、OPPO、vivo等品牌,隨後,越來越多的國產手機廠商紛紛投奔安卓陣營。

2011-2012年,國內依然是海外手機廠商的天下,同時還存在安卓、IOS、塞班、黑莓等多個操作系統的機型相互競爭的局面,而在國產手機品牌中,“中華酷聯”(中興、華為、酷派和聯想)就是業內的佼佼者,在中國市場上佔據著較高的市場份額。

中國手機30年風雲

中國手機30年風雲

中國互聯網的蓬勃發展促使了國產手機市場的再一次洗牌。

互聯網手機最大的優勢就是以接近成本的價格向消費者直銷,因此其最大特點是高配低價。2013年,小米性價比+飢餓營銷模式成功殺出,隨後,魅族魅藍、酷派大神、聯想黃金斗士、樂視、360、ZUK等手機電商品牌也洶湧而來,互聯網手機迎來了生機盎然的春天,更多的國內消費者開始注意到了國產品牌。

但是當人們都在擁護互聯網營銷的時候,OPPO、vivo卻把線下市場統統撿了起來,尤其是二三四線城市,雖然營銷方式傳統,但成效顯著。

中國手機30年風雲

2016年後,隨著OV逆襲、樂視崩臺、ZUK告別,線下渠道迎來複興,互聯網手機在國內市場再也無法被神化,只作為和線下相互補充的渠道存在。華為、OPPO、vivo等擁有傳統渠道優勢的廠商迎來銷量反撲,傳統互聯網廠商節節敗退,紛紛轉型佈局線下。例如小米和魅族就已經開始積極建設線下實體店,小米更是藉此迎來了市場逆襲。總之,國內手機的中低端市場基本被國產手機品牌佔領了。

至於高端市場,蘋果手機仍然具有優勢,但隨著國產科技的迅猛發展,且價格實惠、配置高,大眾的需求已逐漸偏向後者。

根據國際調查機構GFK發佈的數據顯示,在2017年,中國手機市場上國內品牌佔絕對主導地位,華為(包括旗下品牌榮耀)以1.02億部的銷量排名第一,銷量份額為23%。

中國手機30年風雲

排在第二位的是OPPO全年銷量7756萬部,第三位vivo為7223萬部,第四位蘋果為5105萬部,第五位小米為5094萬部。同2016年相比,這四家增幅都不大,約在5%至8%之間。

排在第六位到第十位的分別是:魅族1681萬部、金立1494萬部、三星1107萬部、百立豐lephone的467萬部以及聯想179萬部。

值得一提的是,曾經在中國市場呼風喚雨的三星手機,仍未走出Note 7 爆炸陰影,在中國市場遭到了邊緣化,份額向零逼近。而蘋果近期也深受“電池門”、“降速門”等負面事件影響,加之蘋果十週年紀念版iPhone X價格、性能、外觀等差強人意,在中國市場已現疲軟跡象。一代手機銷量神話締造者,恐怕已逐漸走下神壇,歷經30年的風雲,相信國產手機將引領新一代風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