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裸葬第一人——楊王孫(漢書拾遺63)

李大嘴 大嘴讀史

雖說各族各地風俗不同,但安葬死者總是一件很隆重很繁瑣的事情。

其實,最早的時候根本沒那麼麻煩,蓋上點柴草就完了,後來因為擔心野獸傷害屍體,才逐漸有了土葬,但也是很簡單的挖個坑埋了,沒有儀式,沒有墓碑啥的。

在奴隸社會的時候,因為人們開始相信靈魂不滅,葬禮也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奢侈。

只要稍有身份,“為之棺槨衣衾”是標準配置,連棺材也是雙層的。哪怕再窮,換套乾淨衣服,弄個薄皮棺材甚至草蓆子總也是能做到的。

當然,富貴的人們造起來就沒有上限了,生前所享用的都被模擬到了死後的世界,綾羅綢緞、金銀財寶、亭臺樓榭、糧倉豬舍,甚至連女人和奴隸也備好了。

公開裸葬第一人——楊王孫(漢書拾遺63)

在這種厚葬風氣愈演愈烈的環境下,一個人公開提出裸葬,要糾正奢靡之風、攀比之風,這個人就是西漢時期的楊王孫。

楊王孫也因此獲得了在《漢書》列傳的資格。

根據《漢書·楊王孫傳》的記載,大款楊王孫,篤信清靜無為的黃老之術,雖然很注重養生,但還是難逃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

楊王孫自知不久於人世,把兒子叫到跟前,說:“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我要裸葬,別弄那些鋪張浪費、沒用的東西,要回歸本原。

楊王孫還特意交代兒子,把自己的屍體用個布袋子裝上,放進墳坑之後,再從腳這頭把布袋子抽走,使自己的肉體和黃土親密接觸。

聽了老爸的話,兒子有些凌亂,不聽吧,不好,聽吧,心裡又過不去。左右為難的兒子把老爸的想法告訴了楊王孫的好朋友祁侯。

祁侯也不贊成楊王孫的想法,就寫來一封信,信中說:“聽說你立下遺囑要光著身子入土,如果死去的人沒有知覺也就罷了,要是有知覺的話,這是將屍體陳列在地下,要光著身子去見祖宗,你覺得合適嗎?”

祁侯還說:“《孝經》裡說:為之棺槨衣衾,這是聖人傳下來的規矩。你就別固執了。”

公開裸葬第一人——楊王孫(漢書拾遺63)

楊王孫回信給祁侯,信中說:“鋪張浪費地埋葬實在對死者沒什麼好處,而社會上的人竟然互相攀比,費盡錢財,讓它們爛在地下。要是今天剛埋進去,明天又被盜墓的人(圖財)挖開,這才真和暴露在野外沒什麼兩樣!”

楊王孫還說:“對死者來說,從出生到死去,這是他的必然歸宿。迴歸的人得到了迴歸,死去的人得到了變化,這是事物各自回到他們的本來面目。回到無知無識、無形無聲的本來面目,這才符合道家的主張。”

“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離形,各歸其真。”塵歸塵,土歸土。

楊王孫說服了老友,最終得以裸葬。

楊王孫的目的很明確,“吾是以裸葬,將以矯世也”,他並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為了告訴世人一個道理,改變世人攀比厚葬的惡習。

楊王孫的行動並沒有什麼效果,厚葬依舊,只是為自己在《漢書》中爭到了一個列傳的資格而已。

傳說,三國時,曹操也留下遺囑,要曹丕把自己裸葬,只是根據最新的考古發現,曹操的這個要求似乎並沒有如願。

公開裸葬第一人——楊王孫(漢書拾遺6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