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行得通嗎?北大常務副書記建議啓動「新時期上山下鄉工程」!

「深度」行得通吗?北大常务副书记建议启动“新时期上山下乡工程”!

「深度」行得通吗?北大常务副书记建议启动“新时期上山下乡工程”!

建議國家啟動“新時期上山下鄉工程”!

提此建議者,北京大學常務副書記、北大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於鴻君也。

今天,於副書記在“雙一流高校”公號上正式發文,鄭重其事提出這一建議!

於鴻君?各位好像不熟?請看簡介:

學者簡介

「深度」行得通吗?北大常务副书记建议启动“新时期上山下乡工程”!

於鴻君,男,漢族,1963年10月生於內蒙古杭錦後旗,祖籍甘肅民勤,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經濟學博士學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首席專家,國家級精品課程《微觀經濟學》主持人。現任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兼任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於鴻君的文章,題目叫《建議國家啟動“新時期上山下鄉工程”!》,因原文較長,讀來有些費勁,老詹自告奮勇,認真學習領會於副書記文章精神後,擇其要點,簡述於後。

一、為什麼要啟動“新時期上山下鄉工程”?

首先,是因為就業壓力。當前,受金融危機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據統計,2009年全國有610萬高校應屆畢業生,歷年累積的未就業的大學生有250多萬,目前全國共有860萬大學畢業生等待就業。同時,2000多萬失業農民工同樣需要就業,還有幾百萬自然增加的青年等待就業,當然還有其他方面,如復轉軍人、新增農民工等。據測算,今年全年新增城鎮就業崗位最多為900萬。兩者之間的缺口顯而易見,結合當前的經濟形勢來看,我們面臨的就業形勢是極其嚴峻的。

但是,城市的就業容量十分有限,歷年累計的250多萬未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就是明證。長期累積下去,沒有哪個社會能夠負擔,而且愈來愈嚴重,人力資源的浪費也將長期存在。因此,必須以改革創新的思路,立足長遠發展,面對嚴峻現實,轉變就業觀念,拓寬就業渠道,千方百計解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

二、讓大學生到農村去幹什麼?

農村是中國曆來最廣闊的就業渠道,是有效釋放就業壓力的“安全閥”,具體說,可選招200萬大學生到農村任教師、醫護人員、農業技術員、公共服務人員和“村官”,也可以安排到農業產業化企業中。每人同時聯繫一戶村民,幫助其脫貧致富。

也可以如中國人民大學王亞君同志建議的建立“知識青年基地”。每批期限可安排2年,期滿可以返回重新參加畢業分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給予特殊補貼每人每月4000元左右,總計支出為2年2000億元左右。

三、啟動新時期上山下鄉工程有何好處?

啟動新時期上山下鄉工程,可以一舉多得,體現突出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政治效益和文化效益。

首先,可以有效緩解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如果連續實施三期,可以解決600萬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近幾年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將得到大大緩解。

其次,可以把緩解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依靠高素質人才參與,如果農村不能有效聚集高素質人才,新農村建設就不具備可持續性,從長期來看,新農村建設很可能蛻變為“走過場”。

第三,可以實現中國城鄉人力資源對稱性流動和置換,顯著優化中國當前的人才佈局。同時,有助於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和傳統習慣。當年的知識青年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客觀上形成雙向互動式教育,他們也改變了農民,如生育觀念、衛生習慣等,甚至能夠改變農民子弟的命運。

第四,可以使大學生深入瞭解國情,有效鍛鍊人才隊伍。大學畢業生知識豐富,思維敏捷,富於創新,但缺乏瞭解國情特別是中國最基層7.9億農民的生活生產方式,有的甚至整天吃饅頭但沒有見過麥苗。一個不熟悉廣大農村的人不可能擔當大任,一個沒有切身體驗農民疾苦的人,不可能對農民產生真正的感情。

同時,一個不經歷艱難困苦的人也難以成為傑出人才。近年來,許多當年的知青在假期都要帶著自己的孩子到曾經插隊的地方體驗生活,從農民身上學習敦厚傳統和善良品德,確實是遠見之舉。2年的農村生活定會使當代大學生受益無窮,可以預見,未來中國的傑出人才將大批產生於這批大學畢業生中。

第五,可以有效緩解農村“三難”問題,即“孩子上學難,農民看病難,獲得農業技術和信息難”。“上學難”的癥結在於缺乏高素質師資,“看病難”的根源之一在於缺乏經過基本教育的醫生和護士,“獲得農業技術和信息難”則源於缺乏相應的專業人才,甚至缺乏會熟練使用互聯網的人才。毫無疑問,新時期的上山下鄉工程可以大大緩解這些問題。

正因此,應該積極研究並儘快啟動新時期上山下鄉工程,既是當前緩解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的急迫需要,也是立足長遠、統籌城鄉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崛起的戰略舉措。

四、不應強迫而應尊重就業者的選擇。

強迫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就業,會引發社會問題。我的建議絕沒有強迫的意思,反而應該充分尊重就業者的選擇。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力資源必須通過市場機制進行配置,雙向選擇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應該給予更高的補貼(每月4000元是一個較高的收入標準),否則沒有人願意報名到農村就業。當然,如果每月3000元補貼具有充分的激勵效果,政府負擔就會更少。如果一個大學畢業生寧肯在城市失業,也不願意到農村就業,那這是他的選擇,政府和社會應該尊重這樣的選擇。

於鴻君的文章,還有一些更加具體的內容,如,錢從哪裡來啦,划算不划算啦等等。但其主要觀點,已經如上所述。

看完這篇文章,覺得有些納悶,一個堂堂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怎麼會提出如此看似創新實則荒唐的建議呢?

再仔細讀讀,看出問題來了,於在文章中說:“當前,受金融危機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據統計,2009年全國有610萬高校應屆畢業生,歷年累積的未就業的大學生有250多萬,目前全國共有860萬大學畢業生等待就業。”

顯然,目前既無金融危機,亦非2009年!那麼只能得出結論:這是於鴻君2010年前後寫的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倘若8年前已經寫成並已發表,迄今卻又未見任何動靜,可見並未引起高層領導重視(當然本來也行不通)。

然而,不重視就不重視唄,為什麼時隔8年之後,“雙一流高校公號又要隆重推出此文呢?(如圖)

「深度」行得通吗?北大常务副书记建议启动“新时期上山下乡工程”!

恐怕只能說明,於副書記當時並不甘心,所以,還要在8年後再試上一試,再次強烈呼籲,

建議國家啟動新時期上山下鄉工程!

“雙一流高校”剛登出這篇文章,已有不少讀者留言,表示鮮明態度:

——請這位北大高級人才帶著全家趕緊去紮根農村,永遠不要回北京,永遠不要回北大,帶頭做個榜樣!(AUV經典)

——帶上你的團隊,趕緊上路吧!(小小馬)

——北大真是人才輩出啊,奇葩也不少!建議從北大開始實施,起一個引導示範作用。農村啥樣不是你新聞上報導的,有空去走走看看(Paul Xiang)

「深度」行得通吗?北大常务副书记建议启动“新时期上山下乡工程”!

……

好了,不引用了吧。

我與廣大讀者一樣,真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嘿嘿,清華有位院長非常厲害,北大這位院長,恐怕亦非尋常人等呢。

且看此事有何進展,且看於副書記作何回應吧!

「深度」行得通吗?北大常务副书记建议启动“新时期上山下乡工程”!

長按二維碼關注:碼字工匠老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