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我的爺爺

題記 一個人總要做些事情,在他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這些事情就會成為無限的價值。

爺爺對自己小時候的記憶大概很模糊了,甚至不記得自己的生日,唯一能講起的是因為家貧沒能上完小學,十幾歲就參加了抗日隊伍。

抗日期間,在一次行動前,由於叛徒出賣,行動暴露,爺爺和一個戰友被鬼子追到一農戶家,農婦把他倆藏到窯窩兒裡,用秫秸蓋的嚴嚴實實,當鬼子搜查時,戰友想拔槍決一死戰,爺爺把他的槍輕輕的摁下了。爺爺說:憑匹夫之勇,可以死的很壯烈,但是留下有用之軀可以做很多事。這是大智慧,危急時刻,清楚該如何取捨。

解放戰爭時期,爺爺被派往天津津南區,任命二區區長,在執行完任務後,他們一行六人被三四百敵人包圍在一個孤零零的院子裡。憑藉冷靜和智慧,加上敵人不知虛實,爺爺率領隊友成功突圍,順便把十幾個敵人送給了閻王。當天津黨史編寫委員會編撰這段歷史的時候,所有人都覺得像在聽評書,經過實地走訪和親歷人的講述,這段歷史被完完整整的記錄在史冊。

在給爺爺整理報紙雜誌的時候,發現了一大摞整整齊齊的本子,記錄的是了困難時期家庭進出賬目,也正是爺爺的精打細算,在物資匱乏的年月,讓一家人過得不至於很拮据。

爺爺一生簡樸,他不僅身體力行,也給我們立下了“三不”的標杆:不燙髮,不化妝,不穿華服。這“三不”,不僅僅是約束,更讓我懂得了不攀比的道理,終身受用。

爺爺的嚴厲也是出了名的,小時候最懼怕的是爺爺手中小竹棍兒,恨不得它化為齏粉,當自己有了孩子,才深深體會爺爺舉起棍子時內心的掙扎。每當回想起來,不僅僅是後悔,更多的是內疚,如果自己不那麼佞,如果多少懂點事兒,如果學習在努力點兒,也許爺爺不會生氣------。

這就是我的爺爺,平凡的如一粒微塵,陪我們成長,教我們做人,如今他走了,在這除夕之夜,又如何能不想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