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艦入塢與維克蘭特的三次下水,進度的背後是基礎設施差距

近日,在大連廠停泊了將近一個月的遼寧艦在首艘國產航母再次出塢後進入船塢進行完工後的第一次入塢檢修。預計這一次的檢修可能會耗費較長的一段時間。而在兩艘萬噸大驅下水的背景下,這一消息似乎並不為人們所關注。

遼寧艦入塢與維克蘭特的三次下水,進度的背後是基礎設施差距

兩艦並列

這一切看起來都這麼自然而言,甚至是從首艘國產航母試航開始,大家的關注點都到了我們第三艘使用彈射器的航母啥時候能出現。大家覺得這些進度是很正常的。沒什麼稀奇,要是除了啥問題延誤了才是有問題。但是和其他正在建造航母的國家,尤其是在2000年前後海軍總體實力甚至還優於我們的印度相比,其實有很多可以關注的話題。

遼寧艦入塢與維克蘭特的三次下水,進度的背後是基礎設施差距

維拉特與維克蘭特,也是兩艘航母在港

印度首艘國產航母維克拉特號尺寸與基輔級改裝而來的維克拉瑪蒂亞號相近,比遼寧號和首艘國產航母要小一圈。按理說印度的工業能力雖然顯而易見的比中國低一些,但是同樣是滑躍起飛甲板航母,而且有更多的外界幫助,按理說應該進度與我國航母相當,或者考慮到融合性問題,略慢一些也可以接受。但是從2009年開工至今,已經下水三次。

遼寧艦入塢與維克蘭特的三次下水,進度的背後是基礎設施差距

第一次下水的時候可以說是“掐頭去尾”

而即便是已經下水三次,目前來看該艦的進度依然不容樂觀,預計兩三年內也難以完工,而三年後,恐怕我們的三號艦也該下水舾裝了。這樣的進度當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有一個說起來十分尷尬的原因就是——為了省錢並節約時間,印度人設計維克蘭特號的時候是卡著唯一能夠建造航母的科欽船廠的船塢尺寸設計的。但是科欽船廠的船塢尺寸太小了,維克蘭特號在船塢中呆的頗為勉強,很多工作只能在船隻拖出船塢後才能繼續。

遼寧艦入塢與維克蘭特的三次下水,進度的背後是基礎設施差距

第二次拖出的時候更像是個兩棲艦

於是原本為了趕時間,結果反而給後續建造帶來了不少的麻煩。那麼為什麼印度科欽船廠建造的這麼拘束,這還得從70年代三菱公司投資設計建造科欽船廠說起。目前看唯一算是有一定能力建造大型艦艇的科欽船廠除非採用模塊化造船法,否則最大也就是建造維克蘭特號這個尺寸的艦艇,至於傳說中6.5萬噸的維沙爾號.....嗯,先別說你想幾年服役,先說說你想幾年擴建一下船塢吧......

遼寧艦入塢與維克蘭特的三次下水,進度的背後是基礎設施差距

第三次下水時才算是有了點航母的樣子,但是外飄結構已經干擾到了吊車的運行

而相對於科欽船廠,國內光是長度超過300米,寬度50米以上的大型船塢幾年前就有數十個,這些年考慮到部分船廠破產兼併和大廠新建,總體數量應該依舊維持在30-50之間。當然這些船廠並不是都能夠建造航母的,但是至少目前能夠生產航母的大連廠以及網傳可能會建造航母的江南廠,給航母挪個窩都很容易,甚至江南廠據傳還正在設計建造超級船臺供大型艦艇使用,相關情況可以關注2018年第16期雜誌的中印航母基礎設施對比文章。

遼寧艦入塢與維克蘭特的三次下水,進度的背後是基礎設施差距

說起吊車怎麼就想起這張圖了

除了船塢之外,配套車間、配套廠商配套系統的穩定性高效性也大幅度影響著航母建造、調試的效率,而且大家應該注意到科欽廠的吊車還是傳統的鶴弔,而不是各國建造航母常用的大型龍門吊(門式起重機)牽引效率略低。而且維克蘭特號的外飄已經影響到了鶴弔的旋轉,舾裝過程中很多重型設備的吊運還是個麻煩。

遼寧艦入塢與維克蘭特的三次下水,進度的背後是基礎設施差距

進入船塢的遼寧艦

而在航母舾裝過程中,許多設備的安裝調試,以科欽廠的技術狀態,還不知道會遇到多少麻煩。考驗印度工人的,恐怕不只是技術,還有悶熱天氣下的重體力活。而以科欽廠能讓鑽井平臺上糞便堆積過多造成沼氣爆炸崩了航母一身黃湯的作風,舾裝中可能還會出現不少麻煩。

遼寧艦入塢與維克蘭特的三次下水,進度的背後是基礎設施差距

航母保障艦曾被認為浪費,但現在看來它們較為有效的保障了航母的進度

相較於扣扣索索“節儉”的印度海軍,我們為了保障航母儘快施工、測試、形成戰鬥力還建造了兩艘2.3萬噸級的航母保障艦。一開始大家嘲笑它們浪費,但是現在看來,這都是有了更強國力後的,為我國海軍主戰裝備發展背後所打下基礎的功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