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新勢力」還是「騙錢新勢力」?

“造車新勢力”還是“騙錢新勢力”?

互聯網業態模式創新最肥沃的土壤絕對不在美國,而在中國。只要一個新的概念或者形態出來,立馬就有一堆PPT創作愛好者們蜂擁而至。當年的團購到最近的共享單車莫不是這樣,最新一輪的風口是汽車。

有統計顯示,2015年以來公開舉辦過發佈會的汽車品牌已經超過30多個,可是真正量產的卻是屈指可數。本來以為這些PPT造車的新鮮人們只是一陣風,沒想到隨著政策的激勵和市場的湧動,最近又蠢蠢欲動起來,“造車新勢力”成為了資本市場和汽車市場的寵兒(也許是丑角?!)。

這一輪“造車新勢力”和上一輪顯然有著很多不同,除了PPT做得更加精美,請的活動公司更上檔次,網絡傳播做得更下血本以外,他們也摸清楚了資本和市場的痛點,更強調自己的獨特定位、更強調自己的互聯網屬性,以及更突出自己的量產能力,而且紛紛通過和傳統汽車廠商達成協議的方式,來為自己的前途背書。但是造車、特別是新能源造車真的那麼容易嗎?

“造車新勢力”還是“騙錢新勢力”?

回答這個問題有兩個路徑,一是分析這些新勢力的實力和能力,但是這樣想必需要拿到猛料才行,而且得罪的人太多,扒老師這公號怕是難保。那麼我們通過別的方式來分析分析吧。

扒老師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經為大家揭秘過,當蘋果公司的智能手機業務逐漸需要依靠高售價來支撐自己利潤的時候,尋找一個新的市場就成為了當務之急。蘋果想轉向汽車領域,顯然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但是,對於一家從來沒有工業製造背景的企業從零開始進軍汽車行業,現在看起來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造車新勢力”還是“騙錢新勢力”?

近日,紐約時報透露,蘋果與寶馬、奔馳等德國汽車廠商合作開發自動駕駛汽車的嘗試已經宣告失敗。失敗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這些汽車廠商都不希望讓蘋果獲得設計、生產等方面的數據情況——這些廠商顯然想自己上手,哪裡容得下如此強勢的蘋果插手呢?!APP公司的教訓還沒給夠嗎?!相比之下,眾多“造車新勢力”就比蘋果公司厲害多了,豐田、一汽等國際大企業都不在話下呢,說給凍結汽車數據就給凍結!

目前蘋果已經轉向和大眾談判合作事項,已經有了初步的意向。而在技術實現路徑上,蘋果更是激進得很!最早的時候蘋果計劃製造的是全自動駕駛汽車。但是現在看起來,要硬生生造出一輛車來對於蘋果難度太大,一批一批硬件研發者相繼被解聘,蘋果也轉而投入到了軟件項目的開發當中,蘋果希望儘快拿出自己的汽車操作系統。

其實從蘋果的發展路子來看,資本實力如此強大的公司想在短時間內硬生生造出車來是非常困難的,即便是依靠傳統汽車公司,也面臨著數據和設計主導權的問題,哪有那麼容易呢?!所以當我們面對熱鬧的“造車新勢力”時,多幾分冷靜和批判可能是更加必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