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紹興水鄉坐船出行故事

從學校畢業分配來紹興以前,常聽別人說紹興有"蚊子多、石板多、露天糞坑多"等三多的貶義詞。但到紹興後則感到不然,紹興更多的是酒缸、橋樑和河流,而舟船則是紹興人們出行的主要工具。

1950年代後期,我調到紹興麻風防治院〔現紹興三院〕工作,經常外出麻風病調查和送藥上門,坐船的機會和時間更多了。一開始我們坐的是埠船,但每次總嫌速度太慢,時間長了經老紹興指教才知道,埠船有"二條頭"與"四條頭"之分,"二條頭"從鄉下到紹興市區,每天只來回一趟,只有二個人搖櫓,而"四條頭"卻有四個人搖擼,且每天來回二趟,當然快多了。

1960年代初紹興有了機帆船,因此我們出差都去城北橋坐輪船,這比"四條頭"又快了許多。1963年後我們為了病人取藥方便,全縣在錢清、安昌、孫端等地設了三個點,每週輪流去一次。除錢清可以坐汽車,另二處必須坐船,時間大約為二小時。坐船時間雖然長一點,但在旅途中常會遇到一些趣聞軼事,倒也不覺苦燥。有一次去孫端的船上,耒了一位賣膏藥的中年人,他自稱是正宗的少林寺第36代弟子,得到少林功夫的真諦,不但武藝超群,且專治跌打損傷,如有外傷疼痛用他的膏藥必定手到病除。同時他還拿出一把新鮮何首烏,抽出其中最大的一根,大約有尺把長,小手電筒那麼粗,吹噓說這是千年何首烏,是好不容易從深山老林中冒著生命危險挖來的,吃了不但能延年益壽,老年人還有可能返老還童。有幾位上海口音的船客被他說動了,立馬取出120錢買下。船客們都驚呆了,須知那時最困難的時期剛剛過去,120元錢可是一般工人四個月的工資啊!這時坐在我旁邊的一位老船客悄悄對我說"此人我見過幾次了,這次他收穫不少,可以肯定明後天榮祿春飯店又可看到他大吃大喝的身影了"。

坐船到安昌、孫端,則水牌是必經之地,三九嚴寒人們都凍得衣帽全副武裝還縮頭縮手時,奇蹟在則水牌發生了,只有6、7歲最多10來歲的一群小孩子,全身赤裸在河江中嬉水,一點不怕冷玩得真耒勁。大家嘖嘖稱奇,有經驗的老船工告訴我們,這裡的人大冷天能到水底下幹活、就是這樣從小煉出來的,它有個專門的名字叫"溫篤工",不只紹興,寧波、江蘇等地都要到這裡來招人。

至於紹興農民坐船去田間幹農活,則己是大家司空見慣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