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輸給自己可以,輸給別人就是不公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能讓你成長的方法,就是要讓你心甘情願覺得公平,你要不然就是在內心有一種價值觀來讓你面對評價,並且作為客觀標準,要不然你就是問問自己:「現在的你是否有比以前更成長更進步了呢?」,這是讓你能公平正面面對生活中的評價的方法。

心理分析:「輸給自己可以,輸給別人就是不公平」?

我們常常說每個人背後都有一雙隱藏的眼睛正在瞪著自己,這是一雙評價的眼睛,總是在審視你做得好不好,表現得恰不恰當,符不符合標準,有沒有進步了,或是在大家之間夠不夠突出。

小林就是這樣活著的人,他很少會很中性的去感受一件事情,他時常感受到各式各樣的評論,也很在乎這一切,她在乎別人是怎麼看他所做的,別人是如何看他這幾年有沒有進步,夠不夠專注,也覺得生活的節奏總是很快,當別人跟他說一聲「誒我覺得你這次做得不錯喔」他會在內心鬆一口氣,覺得稍微沒有一些壓力了,但如果別人只要稍微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人身上,而忽略他的狀態時,他就會備感壓力,好像彼人已經評價他不如其他身邊的人了。

他總是說著:「為什麼他(主管)總是對A那麼好,我做了那麼多努力他卻沒有什麼反應」,或是「以前剛出社會的時候,自己總是覺得很有動力,但為什麼現在的自己好像對很多事情都無法得心應手了呢?」。

可以說他的生活是用比較堆砌而成的,這些比較充斥在周邊的人,或是他過去的狀態之間。當然他也可能會因為有許多外部的標準而備感壓力,類似自己有沒有每天最早到公司,自己是不是開會時保持專注,自己是不是最快達到業績,而自己是不是在每次提案的時候,都能讓大家感到理解且覺得是重要的意見。

他需要不斷審視自己是如何被別人評價的,而自己的價值也就建立在這些各式各樣的評價之中,也由這些評價堆砌而成。但因為總是被低估,總是在模糊不明的標準之下被評價,他總是覺得自己活得很不公平。

而我們的生活似乎就是如此,總是被大家不但地被評論,被評估,就好像隨時都有一個面試官,在全方面地給自己打分數,很少人完全能擺脫這件事情,把做事情當作是關乎於自己實踐的事情,而非去尋找某種別人的評價狀態。也就因為如此,我們會有壓力,會有被別人打「不好」分數的壓力,我們會覺得當別人評價自己不如預期時,自己的世界正在崩壞,這個世界對我不公平,但我們也很難全然地說服自己不去在乎這些評價,因為我們還是相信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或說評估其實就是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存在價值的真實重量。

我們的評價生活

所以我們要評估一個人(或說別人如何評估評價自己),通常我們總是要設定一個標準,讓我們得以相互比較的標準。通常我們可以從三種標準來評估一個人:

  1. 我們可以把兩個人放在一起,拿某個人作為標準,來評估看看另一個人是什麼樣的狀態。
  2. 我們可以把某個人現在的表現,跟他過去的表現放在一起,拿過去作為標準來評估看看。
  3. 我們通常設定一個所謂客觀穩固的標準,然後就以這個標準來評估對方,例如每個月都達到一萬塊的業績才是優秀的員工,那我們就評斷一個人有沒有業績超過一萬塊,沒有就是差,有就是好,有點接近就是要加油。

被別人判斷自己的價值、好壞與表現不外乎就這三種類型的基礎,但你卻很難隨時抓到別人是怎麼看你的,而這也就是為什麼事情有這麼難,你總是可以覺得別人好像對你的標準與評價總是模擬兩可。

心理分析:「輸給自己可以,輸給別人就是不公平」?

試著想想看,很多時候你以為你在某個地方生存,你可以讀到那所謂客觀的價值標準。例如要達到多少業績,遵守什麼樣的規則,而只要你很努力,你追求這些標準,你通常會覺得自己一定會被評價的很好,一定是在這樣的客觀表準之下,是一個優秀且成功的人。但事情就是會不太對勁,有時候你就算努力達成了客觀標準,卻還是可能被評價成差勁的人,你心裡就會非常氣憤,覺得自己被不公平的對待,甚至在內心大喊「為什麼啊!」。

如果你有機會去問那個幫你打分數的人,他或許說不出所以然他是用什麼標準,他或許也可能跟你說他不在乎那些客觀的標準,但如果從我們評估別人的三種基礎來看,他在你即便達到客觀標準後,還是把你評價成不好的,一定是因為他們用的比較標準,要不然就是他把你去跟其他同事比,要不然就是他把你跟以前的自己比,而在這種比較之下可能狀況就不如你所期望的了,你鐵定也會覺得世界實在是不公平。

但你知道你在什麼樣的比較下特別會覺得不公平嗎?組織行為與人類決策歷程期刊的最新研究,去思考了這個問題,談談在組織裡員工被評價的狀態,以及大家是如何感受評價是否公平的。在研究中他們發現員工追求兩種型態的公平,一種是所謂的程序上的公平,也就是評估的過程是否是公正的,一種則是人際上的公平,也就是自己被評價的狀態是否沒有損及自己的尊嚴與自尊。

在這兩種公平的追求之下,我們會比較接受哪一種評價的比較標準呢?當然如果凡事都能以客觀標準來衡量彼此的價值,那大家也就不會那麼累了,反正一翻兩瞪眼,有沒有達到狀態是很好辨認的,但如果說自己被評價的方式是跟過去的自己比,或是跟別人比呢?我們或許比較能接受跟過去的自己比。在研究中可以發現跟過去的自己比,一般人會覺得比較公平,畢竟是問問自己到底有沒有超越自己,而這全然是關乎自己的判斷,再公平不過了。

但大多數我們的人際場合卻都是跟別人比較,父母喜歡拿你跟別人比,朋友喜歡拿你跟別人比,同事喜歡拿你跟別人比,老闆也喜歡拿你跟別的同事比,而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比較讓我們覺得自己表現的差異優略實在是一種不公平的狀態,因為很直覺的,我跟別人的差異,有時候我們很難說服自己這個差異就只是彼此表現能力上的差異,而常常我們會覺得這種差異來自於其他的個人因素,類似外貌、性別、或是家世背景等等。

所以說我們的心態就是:在你眼裡,輸給自己可以,輸給別人我就是覺得不公平,因為我當你把我跟別人比,我就是會覺得這裡面一定參雜其他的因素,一定有不能說的秘密,一定有我無法自己控制的原因。我可以跟過去的自己相比能力,如果評價差,那就是我沒有成長,但如果在群體之中我輸了給別人,不僅對自己不公平,失去了團體之間的尊嚴,也覺得這個評價的過程可能有些詭異之處。

這也許就是為什麼你在相互比較的環境中,你永遠不開心,永遠不會把差異化做成長的動力,因為這裡面你會考量其他因素,而用不公平的想法去掩蓋自己的真實狀態。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老闆把你跟其他同事比,不一定會讓你成長,爸媽拿你跟其他朋友比,不一定會讓你振作,另一半拿你跟其他情侶比不一定會讓你變得更貼心。能讓你成長的方法,就是要讓你心甘情願覺得公平,你要不然就是在內心有一種價值觀來讓你面對評價,並且作為客觀標準,要不然你就是問問自己:「現在的你是否有比以前更成長更進步了呢?」,這是讓你能公平正面面對生活中的評價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