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已經培養了較爲固定的觀衆羣,國外也相對較好地開拓了市場

在國內已經培養了較為固定的觀眾群,國外也相對較好地開拓了市場

從1995年《紅櫻桃》發行遇冷、不得不拍賣首映權到2010年國內票房突破百億元大關,國產電影17部票房過億元,再到2011年順利達陣131.15億元票房、20部國產電影票房過億元,中國電影經歷從沒有市場營銷意識到市場營銷單薄到各種市場營銷手段不斷翻新、花樣層出不窮、策略不斷升級的過程。

在國內已經培養了較為固定的觀眾群,國外也相對較好地開拓了市場

製片領域,中國電影的內容製作與市場走得更近了。商業娛樂片、藝術片、主旋律片的三大片種觀念開始更加明確,其中商業娛樂片成為製作主流。受《臥虎藏龍》啟發,從2002年開始,中國導演開始有計劃地製作功夫大片,平均一年2~3部的頂級製作規模成為當年最重要的電影,在國內已經培養了較為固定的觀眾群,在國外也相對較好地開拓了市場,尤其是藉助港片的渠道優勢,開發了東亞和東南亞市場。

在國內已經培養了較為固定的觀眾群,國外也相對較好地開拓了市場

而《讓子彈飛》等影片也已經成功開發出全新的國產商業大片類型。《失戀33天》、《杜拉拉昇職記》等影片的成功開發則成為國產小成本商業電影的範例。主旋律電影歷經脫離市場的陣痛、侷限於簡單政治說教之後,完成了人性化、觀賞性的雙重回歸,《離開雷鋒的日子》、《生死抉擇》、《集結號》、《建國大業》鮮明呈現了引進大片十幾年以來中國主旋律電影的4次飛躍和突破,重新成為市場主流。

在國內已經培養了較為固定的觀眾群,國外也相對較好地開拓了市場

藝術片在國內市場漸趨邊緣化的情況下,以賈樟柯為代表的第六代電影人成功開拓了國際市場,使中國電影在語言和電影藝術的現代化探索上同樣建樹頗豐。同時,《金陵十三釵》、《唐山大地震》等藝術和商業質量並重的高票房電影使人們看到了電影製作的更多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