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看出「爲人師表」和「爲人師表」的區別嗎?

是不是盯了好久也沒有看出來兩個詞的區別,當然了,你被騙了,區別不在字面,而在於涵義;“為人師表”在1997版本和2008版本《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中出現,描述卻大不同;

你能看出“為人師表”和“為人師表”的區別嗎?

眾所周知,《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一共有兩個版本,舊版本頒發於1997年,新版本修訂於2008年。兩個版本在內涵上、條目描述上都有了很大的不同。今天,我們來區分一下高頻考點“為人師表”在兩個版本中異同點。

1997版本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中這樣描述“為人師表”:

模範遵守社會公德,衣著整潔得體,語言規範健康,舉止文明禮貌,嚴於律己,作風正派,以身作則,注重身教。

2008版本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中這樣描述“為人師表”:

堅守高尚情操,知榮明恥,嚴於律己,以身作則。衣著得體,語言規範,舉止文明。關心集體,團結協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長。作風正派,廉潔奉公。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

對比兩個版本的描述,可以發現。1997版本中的為人師表重點在於約束老師自身這一個對象的行為,該如何去做。而2008班本中,為人師表其實可以概括為約束對象有四個,分別為:對教師自身,要“堅守高尚情操,知榮明恥,嚴於律己,以身作則。衣著得體,語言規範,舉止文明”;對待同事,要“關心集體,團結協作”;對待家長,要“尊重家長”;以及對待錢財,要“作風正派,廉潔奉公。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

所以,相比1997版本,2008版本的“為人師表”無論是在內涵上,還是範疇上,都有了進一步的拓展。那考試中碰到這一條目該如何應對呢?

通常來說,如果是選擇題遇到該條目,儘量選最切題的。而材料題遇到了,則嚴格按照2008版本的說法來作答。舉例來說,如果碰到題目中描述某老師不尊重家長,如果是選擇題,優先選“尊重家長”;如果是材料題,則知識點則應該是為人師表,解釋中可以寫尊重家長,即寫成“該老師的做法違背了為人師表的要求(知識點),為人師表要求教師要尊重家長(解釋)。”其他碰到對同事,對錢財等,做題方法以此類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