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刀,剪出靈動的「中國音符」(後有剪紙小課堂喲!)

任旭

喜氣洋洋的大紅福字、靈動的花鳥魚蟲、鮮活的戲曲人物、層層暈染的“水墨畫”……漫步在民族文化宮“廊坊博物館藏剪紙藝術展”的展廳中,總能聽到觀眾的驚歎:“這真的都是剪紙嗎?”

一把剪刀,剪出靈動的“中國音符”(後有剪紙小課堂喲!)

展覽海報

7月10日上午,由民族文化宮、河北省廊坊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共同主辦,民族文化宮博物館、民族文化宮展覽館、廊坊博物館共同承辦的“京津冀文博一體化系列展——廊坊博物館藏剪紙藝術展”在民族文化宮開展。展覽展出了廊坊博物館遴選的近百件優秀剪紙作品,其中涵蓋了河北蔚縣民國時期剪紙珍品和現代剪紙的代表作品,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民族文化宮黨委委員、副主任鍾興奎,民族文化宮博物館館長兼展覽館館長們發延,河北省廊坊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李永生,廊坊博物館館長呂冬梅等領導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陶穎主持。

一把剪刀,剪出靈動的“中國音符”(後有剪紙小課堂喲!)

開幕式現場

在們發延看來,自從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意義重大”以來,幾年間,這一具有前瞻性的判斷已逐步引導三地展開了一系列的協同合作發展。“此次展覽同樣是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次實踐,爭取進一步激活兩地文化,促進文博領域的合作,推動三地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李永生在開幕式上介紹了河北廊坊的發展現狀。廊坊市素有“京津走廊上的明珠”之稱;同時,京津冀三地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廊坊本地具有豐富的文化遺存,蘊涵著深厚的文化積澱。他認為,作為經濟系協同發展的核心區,廊坊在近年來取得了一系列成績。本次三館聯手合作,利用剪紙藝術搭建起了兩地文化的橋樑。

一把剪刀,剪出靈動的“中國音符”(後有剪紙小課堂喲!)

展廳現場

剪紙作為我國民間美術的一個重要門類,是中華文化藝術的瑰寶。中國的剪紙藝術最早始於西漢,宋代時剪紙形式變得多樣化;到了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了鼎盛時期;新時代的到來也為剪紙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式剪紙的出現豐富了傳統剪紙藝術的種類。此次展覽包含了大量河北蔚縣民國時期的優秀作品,皆為廊坊博物館珍貴的館藏,這些作品構圖飽滿充實、造型生氣歡活、色彩濃豔響亮,用獨特的蔚縣剪紙藝術語言詮釋了中國極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和工藝技術。

一把剪刀,剪出靈動的“中國音符”(後有剪紙小課堂喲!)

一把剪刀,剪出靈動的“中國音符”(後有剪紙小課堂喲!)

展覽現場

在展覽現場,許多觀眾貼近作品,用雙眼追趕著剪紙剪出的一根根細膩的線條,讚歎著中國民間藝術的奇妙。其中,一幅大紅紙的《百子圖》前有許多觀眾駐足,還有帶著小朋友前來參觀的父親,與孩子一起耐心地數著圖中的“百子”;而一系列新式剪紙前則聚集著眾多留影的觀眾,他們一開始大都認為這些剪紙是普通的水墨畫,但湊近一看才發出驚歎,原來那些水墨暈染的效果、枯筆留下的痕跡,都是由一片片色彩不同的剪紙疊加完成的。

一把剪刀,剪出靈動的“中國音符”(後有剪紙小課堂喲!)

展覽現場的《百子圖》局部

一把剪刀,剪出靈動的“中國音符”(後有剪紙小課堂喲!)

新式剪紙局部。通過剪紙的各類工藝,製造出水墨暈染的效果,遠看為一張完整的水墨作品,近看又充滿了剪紙藝術自身的特色

正如展覽結語所寫,“剪紙是靈動的中國音符”,此次展覽以鮮活的作品全方位地展現了剪紙藝術之美,展示了蘊含於中國傳統藝術中的文化自信。據悉,展覽至7月18日結束,展覽期間免費免票對公眾開放。

一把剪刀,剪出靈動的“中國音符”(後有剪紙小課堂喲!)

一把剪刀,剪出靈動的“中國音符”(後有剪紙小課堂喲!)

展覽現場

----------------------------------

一把剪刀,剪出靈動的“中國音符”(後有剪紙小課堂喲!)

剪紙小課堂

對於剪紙,你瞭解多少?這把小小的剪刀,其實已在中國流傳了千年。

中國的剪紙藝術最早見於西漢,從紙的出現開始;唐代剪紙已處於大發展時期;宋代隨著造紙業成熟,剪紙的形式更加多樣,貼於窗上的“窗花”就是這一時期發展而來;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鼎盛時期。

剪紙的工藝流程

剪紙工藝流程非常嚴謹,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一)起稿。根據草圖,加工整理成墨線稿和色彩稿。墨線稿要線條清晰,色彩稿要標畫清楚色彩的處理和搭配。

(二)薰樣。把複製的窗花覆在一張白紙上,清水打溼,用油燈或蠟燭以煙薰之,使圖案留在白紙上,成為刻制時的樣模。

(三)訂紙悶壓。製作剪紙的紙一般很薄,不能一張一張刻制,而是將十幾張或幾十張紙用訂在一起,將它們用淨水溼透壓緊,經加工晾乾處理後成為一塊平而硬的紙板,以備刻制時使用。

(四)雕刀刻制。刻窗花的雕刀是用鋼絲淬火打成的。刻制時,要求身正、眼正、刀正。這一步是最考驗功夫的,需要匠師有十足功力。

(五)點染著色。剪紙素有“三分刀工七分染”之說。刻好的圖樣,可以分成五至六張一搭,分別著色。

(六)分揀裝裱。分揀就是將刻染好的紙樣輕輕揉動,使紙張互相脫離,然後再順次一張張的揭開。將揭開的剪紙夾在稍大的透明宣紙中,成套分組,裝入準備好的封皮中。最後再用鏡框,紙版等裝裱。

可見一幅絢麗精湛的剪紙,也是通過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經過層層工藝才能完美的展現在大家面前。

剪紙的分類

本次展出的剪紙主要分為四大類:

(一)花鳥魚蟲剪紙。是傳統剪紙作品中份量最大的部分。多采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把一些賦予了某種特殊意義的動、植物組合在一起,如:桃子、石榴、蓮花、松、菊、竹、梅等被認為是瑞樹花果,它們經常與靈獸或文字一起出現在各種民間剪紙圖案中,利用其組合、諧音等體現了吉祥、喜慶的含義。它既是人們祈福的體現,同時也反映著人們樸素的自然崇拜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把剪刀,剪出靈動的“中國音符”(後有剪紙小課堂喲!)

此次展出的民國剪紙

(二)戲曲人物剪紙。戲曲人物是剪紙藝術中造詣最高、最受歡迎、最具有特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剪紙裡的戲曲人物有大、小之分。大戲曲人物一般只有單個人物的造型,兩幅成一套;小戲曲人物多是一場一場小戲或多場次正本戲的完整故事。從春秋戰國直至明、清,幾乎囊括了各個時代。各類戲劇人物,共計1800多個,經過剪紙藝人的不斷加工、提煉,人物形象躍然紙上。這些歷史故事所宣揚的民族精神和品格,深受群眾歡迎。

一把剪刀,剪出靈動的“中國音符”(後有剪紙小課堂喲!)

此次展出的民國戲曲人物剪紙作品

(三)戲曲臉譜剪紙。臉譜剪紙是以戲曲人物剪紙為基礎,而逐漸發展起來的新的剪紙類型。公認的、比較定型的有一百多種,分別刻畫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忠、良、奸、愚、美、好、惡、醜,通過不同的裝飾藝術圖案、色彩,將不同人物性格特徵和內心世界表現得活靈活現。臉譜藝術刀功細膩、色彩絢麗、精美絕倫,享譽海內外。

一把剪刀,剪出靈動的“中國音符”(後有剪紙小課堂喲!)

一把剪刀,剪出靈動的“中國音符”(後有剪紙小課堂喲!)

此次展出的臉譜剪紙作品

(四)新式剪紙。剪紙的發展軌跡是由單色單層剪紙發展為多色多層剪紙,現代剪紙是藝術發展和市場經濟的產物,題材廣泛、包羅萬象,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例如為了凸顯山水畫墨色的深淺變化,先後由多層剪紙重疊而成,增添了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同時也拓寬了剪紙的發展空間。

一把剪刀,剪出靈動的“中國音符”(後有剪紙小課堂喲!)

新式剪紙《清明上河圖》局部

查看更多藝術資訊請下載中國美術報網APP

中國美術報網網址:http://www.zgmsbweb.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