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 那校長 那些孩子——子洲馬塔留守兒童學校校長馬維帥和他的孩子們

盛夏的陝北子洲大地到處是綠,是那種濃重的綠。房子周圍、路上,放眼看去,綠油油的,望不到邊,距離馬維帥的學校還有15公里左右的路程,只有一條土路能直達子洲馬塔留守兒童學校,尚未硬化,塵土飛揚,經過十幾分鐘的顛簸,終於抵達了馬塔留守兒童學校。

為了辦學他被稱為“憨馬三”

那山 那校長 那些孩子——子洲馬塔留守兒童學校校長馬維帥和他的孩子們

這是一所不收費的鄉村民辦小學,校長馬維帥,因弟兄排行老三,人們又叫馬三。後因辦學幾易其名,由最初的“灰馬三”“憨馬三”而成為如今的“馬校長”。

“我沒有文化,所以我不能讓孩子們沒有文化!”採訪中,這位樸實的陝北老農用地道的陝北方言一直強調著這句話。中等個兒,五十上下,梳個大背頭,頭髮花白了許多,上身穿一件灰色的褂子,衣角邊兒破舊的痕跡明顯,顯然已經穿了很久,一直笑盈盈的,在孩子們面前異常活躍,像個“老頑童”,剛走進教室,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叫道:“馬爺爺。”馬維帥開始和孩子們親切地交流起來,言語之間顯現著這位“老頑童”平時的做事風格,細緻認真,且和孩子們打成一片……

1992年初春,馬維帥所在的村裡的公辦學校因諸多原因關閉,100多名學生失學在家。都說成功的人總有過人之處,而馬維帥的過人之處就是堅持、不認輸,認定的事咬定青山不放鬆,面對這樣的情況,他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思考再三,毅然決定和村上幾名熱心人一起辦學校,讓孩子們能在村裡上學。在沒有任何辦學條件下辦學談何容易,沒教室,他騰出自家的5孔窯洞做教室;沒桌凳,把木板、門扇、磚塊石頭支起當桌凳,甚至用山裡的舊棺材板當桌子;沒老師,自己花錢聘請了四位教師;沒宿舍,借租民房讓學生住;沒食堂,拉來老婆做飯給學生吃……就這樣,一所極其簡陋的小學辦起來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學校辦起來了,未來要走的路卻很遠……

學校辦起了,鉅額的開支從何而來,聘用教師的費用,孩子們的伙食費,日常開支等,錢從哪裡來呢,幾位合夥辦學人不堪重負先後退出,辦學的重擔全壓在馬維帥一人身上。為了讓自己能堅持下去,為了讓孩子們能有學可上,他白天種地、攬活當石匠,晚上出山放羊,一個人幹幾個人的活,一天只休息四五個小時,為的是多掙些錢;另一方面,向村裡的鄉親貸高息貸款,全村60多戶人家,為辦學他幾年借遍了全村村民。“有一年過年,債主上門來討要,老婆還喝了農藥,搶救及時才沒事!”馬維帥精疲力盡,但每每想起那些渴望讀書的“大眼睛”,馬維帥咬緊牙關繼續堅持……

從此,村民們認為馬維帥瘋了,不好好過光景幹這種賠錢事,不知他圖個啥,都叫他“憨馬三”。

為了孩子他夜走十幾裡山路

那山 那校長 那些孩子——子洲馬塔留守兒童學校校長馬維帥和他的孩子們

正如《平凡的世界》裡所說,細節最能顯現一個人的偉大人格,上午的採訪結束,馬維帥安排了諸多事務後,熱鬧的學校安靜了下來,大家都午休,但馬維帥沒有,他一個人查看宿舍、查看飯堂……

辦學不光賠錢,學校大大小小的事都要他操心。男孩子的頭髮長了他給剪,孩子中有尿溼的被褥,他抱到窯外去晾曬,有的孩子拉在褲子上他親自來換洗。晚上他還與那些尿床的孩子同睡在一個炕頭上,定時抱孩子去排尿。夏天他熬綠豆粥給孩子們解暑,冬天他常常為孩子們烘乾溼了的衣服。當孩子夜裡發了燒、患了病,他背上去臨村看醫生。

“十幾年前,有一個孩子夜晚高燒得厲害,那時候條件艱苦,馬維帥揹著孩子走了十幾里路去鎮上看病……”子洲縣慈善協會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正是這樣的善行義舉感動了他們,多年來,子洲縣慈善協會、市慈善協會開展了多次慈善救助活動。

子洲縣慈善協會的工作人員介紹,為了幫助馬維帥渡過難關,近年來,榆林市慈善協會、子洲縣慈善協會到處為學校爭取款項,改善學校的硬件設施。“市慈善協會劉洪會長親自考察,多次來到學校商議,改善我們學校的設施!”馬維帥說。

馬維帥關心孩子、愛護孩子的事例數不勝數,誰聽了他的故事都特別感動,並且從心底裡敬佩這位農民校長。馬維帥不僅對孩子們疼愛有加,而且對教職工也是關懷備至,不管哪位老師有困難,他都盡力幫忙。

正是馬維帥這種真誠的付出、敢於和各種困難做鬥爭的精神感動著、影響著身邊的教職工。馬塔小學近年來匯聚了一群慕名而來的教師精英,教師們個個以馬校長為榜樣,愛崗敬業,關愛學生。

在離學校兩里路的地方,有一條深溝,溝上有一座簡易的小橋,過往行人十分不安全,上學的孩子小,不懂事,更令人擔心,馬維帥常常在這裡接送孩子。

2014年春,省慈善協會為了改善鄉村道路,有個“慈安便民橋”項目。市慈善協會的工作人員多次考察調研,最終項目落實在子洲馬塔,一直想在這裡修橋的馬維帥不顧家人和朋友的反對,也不管資金夠不夠,為了解決孩子上學難的問題又一次毅然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打壩修橋。經過兩個多月沒白天沒黑夜的苦戰,壩終於竣工、橋終於蓋好。最後一算賬才嚇了一跳,自己一家人投工不算,光材料費和僱用推土機、匠人等就花了八十多萬元。

附近村民路過此橋,無不高興地說:“馬維帥又給我們做了一件大好事!”

馬維帥的“教鞭”後繼有人

那山 那校長 那些孩子——子洲馬塔留守兒童學校校長馬維帥和他的孩子們

2018年1月,榆林一女老師獲馬雲10萬獎勵的新聞讓子洲馬塔留守兒童學校沸騰起來,獲此殊榮的是馬維帥的女兒馬君,為了幫父親,她毅然放棄了穩定的工作。她說,八年堅守,讓她真正體會到了自己的價值。二十多年辦學生涯,他照顧了無數留守兒童,把自己的“芳華”全給了孩子們,卻唯獨沒照顧好自己的孩子。從不理解到理解,女兒馬君從小就知道:辦學太苦了。2009年春節,已經在西安有穩定工作的馬君看到為了開學忙得白髮叢生、滿身塵土卻樂呵呵的父親,她忽然就懵了:父親老了。在頒獎禮上,馬君老師講到父親奉獻給孩子們的“芳華”,哭了。父親老了,學校怎麼辦?孩子們怎麼辦?她毅然放棄了西安穩定的工作,抱著出生70天的女兒,和丈夫一起回到了馬塔村,幫助父親辦學。回鄉8年,嗓子累啞了,馬君卻說從未後悔,因為我有一個讓我很敬佩的父親。

近兩年,正是在上級領導的支持下,在愛心人士的關愛下,學校發展迅速,越辦越好,學生人數不斷增加。隨著學校規模的不斷擴大,年近古稀的馬校長更是信心滿滿。“孩子們不僅僅學習好,而且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得到社會的認可!中考成績在全縣名列前茅!”馬維帥說。近年來,學校的教學質量逐年提升。學生在參加全縣各類統考中,成績名列前茅。每年六年級畢業,為子洲中學、子洲二中預科班輸送大量優秀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