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程勇爲救贖病人「違法」創業,究竟是對是錯?

每一位走上創業之路的人都是真的勇士。儘管創業的過程充滿艱辛,且最終成功的幾率非常之低,但為了這1%的機會,他們願意奮不顧身,哪怕剩下的99%都是那些讓他們想要躲起來或乾脆去死的時刻。

《我不是藥神》6月30日開啟全國分時段超前點映,收穫票務平臺評分9.7分的絕佳成績。

一部電影還沒上映,卻迎來幾乎零差評;在上海電影節的首次放映,更是引得觀眾紛紛飆淚——這就是甯浩與徐崢第五次聯手的電影《我不是藥神》。

《我不是藥神》:程勇為救贖病人“違法”創業,究竟是對是錯?

豆瓣熱評

影片主要講述的是“一位不速之客的意外到訪,打破了神油店老闆程勇的平凡人生,他從一個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販,一躍成為印度仿製藥“格列寧”的獨家代理商。收穫鉅額利潤的他,生活劇烈變化,被病患們冠以“藥神”的稱號。但是,一場關於救贖的拉鋸戰也在波濤暗湧中慢慢展開......”

《我不是藥神》:程勇為救贖病人“違法”創業,究竟是對是錯?

《我不是藥神》的英文譯名是“Dying To Survive”。dying,垂死。survive,倖存。其實就是一個發生在上海的“違法”創業故事,一個“向死而生”的故事。

《我不是藥神》:程勇為救贖病人“違法”創業,究竟是對是錯?

《我不是藥神》片中程勇可以說有三次創業經歷。

第一次純粹為了賺錢,也賺到了錢,但是遊走在法律邊緣;

第二次創業就是自己成立了正規的紡織廠,也賺到了錢,但更加合法合理;

最後一次創業,事實上已經不能說是創業,更多的是救贖,面對曾經“創業夥伴”的離世,程勇重操舊業,高價買低價賣,賠本賺吆喝,在現實中這樣的創業模式也是有的,比如某些資本大鱷前期基本就是通過這種形式進行市場佔領的。

《我不是藥神》:程勇為救贖病人“違法”創業,究竟是對是錯?

但是相對更多人來說,最好的創業模式就是通過正規渠道更加合理合法地進行創業探索。每一個草臺班子在不斷髮展過程中都會進行不斷的優化升級,通過合理的人員配置使得企業更好的發展。而有效利潤的獲取和社會責任的擔當,就成為每個企業必須要承擔的命題。

可是他不是藥神,他治不了窮病。在電影的最後,他窮盡一己之力,最後還是失敗了。

《我不是藥神》:程勇為救贖病人“違法”創業,究竟是對是錯?

領導,我求求你,別再查「假藥」了行麼。這藥假不假,我們這些吃的人還不知道麼?

我吃了三年正版藥,房子吃沒了,家也吃垮了。現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藥,可你們非說這是「假藥」。不吃藥,我們就只能等死。我不想死,我想活著。

這就是徐崢最新電影《我不是藥神》裡的一場對白,看完這部電影的人都說:笑著笑著就哭了。

你的朋友圈是不是也被這部電影刷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