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需要尊重,文學不能褻瀆

最早知道董卿辦起了“朗讀者”這檔子節目,是拿著遙控器隨意選臺的時候,看到了斯琴高娃朗誦《娘》那篇文章,《娘》,作者寫的本來就很感人,讓多年的“戲精”斯琴高娃去朗誦,那抑揚頓挫的拿捏,還有非常貼合意境的背景音樂,讓我在《娘》的點點滴滴描述中和作者、朗讀者,還有節目的發起者,當然是董卿,一起流下了感傷的眼淚,這次流淚,碰巧是發生在週末,碰巧被女兒瞅見,所以,在後來的日子裡,偶爾遇到什麼令人感傷的事情,只要我說到男兒有淚不輕彈時,女兒總是會笑著對我說:“爸爸還是很感性的,看到爸爸流淚,只有2次,一次是汶川大地震,看到那些場面,爸爸無聲的哭了,還有一次就是看董卿主持的節目“朗讀者””。

可見,斯琴高娃朗誦的那篇《娘》,作者寫的感傷人,朗讀者讀的打動人,內容情節戳到了我的淚點,自然就哭了,就是因為這次流淚,平時對電視節目有抵制情緒的我,竟然開始喜歡上董卿的“朗讀者”節目了。我這人本沒有什麼城府,尤其是看到那些喜歡的東西,就特別愛和熟知的人炫耀,於是,有段時間,董卿的《朗讀者》節目變成了我和朋友們聊天的談資,尤其是遇到家有讀書的孩子,談到語文的學習,我總是會介紹朋友領著孩子去看看董卿的“朗讀者”。就這樣,在後來的日子裡,我又陸續追了幾期,你還別說,節目真不錯,每一次跟著情節,我都會深受感染,不過,畢竟工作太忙,漸漸的就沒有了充裕的時間,就這樣丟了幾期,就不再看了。

儘管如此,惦念“朗讀者”的情節依然埋在心中,成了揮之不去的念想。後續的時間裡,我隱隱約約看到有人寫文章讚揚董卿,說她如何的不容易,說她的“朗讀者”節目辦的何其艱辛,甚至說她為了辦這檔節目還辭去央視的優裕工作,到海外深造,對於這些傳言,我看過笑過,並無什麼可圈可點之處,心裡想:人家是央視一姐,有央視那樣的大後臺,搞個什麼節目一定會轟動全國的,再說了,我們國人畢竟占人多勢眾的優勢,如今那些許多上不了檯面的泡沫劇,都能引起轟動,更何況央視一姐主辦的節目,所以,“朗讀者”能火起來,不過是滿世界充滿銅臭味的今天,她如一泓清泉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罷了,至於所謂的那些傳言,並沒有什麼可信之處。

科學需要尊重,文學不能褻瀆

王堅

當然董卿去海外深造,估計也就是日常工作中的再教育環節而已,和一下子火起來的“朗讀者”節目也許並沒有太大的關聯,畢竟,人家在央視已經主持了很多年的節目,對於受眾的感情傾向也有很多的數據掌握,如今抄刀辦起了“朗讀者”,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所以,我們凡人,能在繁忙之餘,看上一檔這樣能盪滌淨化內心的節目,真的應該好好感謝央視,感謝董卿了。

據董卿介紹王堅是受過比爾蓋茨表揚的人,如今被馬雲聘請,專業做阿里雲,聽說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做好了我們的日子就會充滿更多的期待,比如城市將不再堵車,生活將不再無奈,看了這些,我有點小小的激動,真心為馬雲的又一次廣告宣傳而佩服之極,這廣告植入的真是天衣無縫,期待王堅的阿里雲儘快實現他描繪的動人前景,不過,我有個小小的建議,科學需要尊重,但文學也不能褻瀆,我相信,做阿里雲,王堅一定是最佳人選,不然他那令人眼饞的年薪一定會被很多人惦念,但科學是需要深厚底蘊的,所以,搞阿里雲,一定是王堅的強項,至少目前馬雲是這樣想的,但對於文學,我可以很不客氣的說,王堅並不擅長,從他朗讀的姿態,受眾的感受就已經有了分曉,不知道其他人是怎麼想的,至少在我看來,儘管節目的現場,主持人還是董卿,臺上的她依舊風度翩翩,但此刻的朗誦,不再有動聽可言,相反卻有點倒人胃口,甚至,你傾聽的時候,會有一種如鯁在喉的感覺,吐不出來,咽不下去,實在憋得難受。王堅選的文章,其實是一篇很不錯的文章,所以打開電視,我跟著畫面很是期待進一步的劇情,然而,我失望了,而且有點崩潰,看著王堅讀的那樣費勁,我就替他難受,看他讀的那麼賣力,我又於心不忍,於是,閉上雙眼,打算用心去聆聽去感受,然而,我又錯了,王堅的閱讀技巧實在是太糟糕,他竟然會在不該停頓的地方停頓,不該連讀的地方連讀,甚至嘴唇劃過,還有幾乎要讀錯的發音,哎呀,我著急的都要出汗了,這樣的朗誦,如果讓正在讀書的孩子看了,他們的內心會怎麼想,難道只要會掙大錢,真的就不用在乎文化底蘊的積累?王堅作為技術大拿,他掌控阿里雲得心應手,但朗讀名篇卻是門外漢,王堅沒錯,王堅也沒預料到此時的效果,但作為文化人,央視一姐董卿,她應該清楚,在這樣的場合,應該選擇什麼樣的人選!

不說了,都是名家大咖的事兒,說的太多就會得罪人,萬一跨省被追捕,那就不划算了,但我想說一點,寫本文並無什麼惡意,只是想表達一下受眾的感覺,給“朗讀者”提個醒,再好的東西都經不起折騰,所謂是尺有所長,丈有所短,專業人才能幹好專業的事兒,尤其是在分工精細的今天,做任何事情千萬都不要驢頭不對馬嘴,畢竟,再好的一鍋湯,只要有一個佐料沒有用對,損失的那就不是一鍋湯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