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快到了,繁瑣的禮節和不熟的親戚,會讓你感到無所適從嗎?

清明節快到了,繁瑣的禮節和不熟的親戚,會讓你感到無所適從嗎?

自從清明節有了三天假期,每年都必須回家掃墓。只是每次回家掃墓,我總是無所適從——在進行完各種儀式之後,還要跟形形色色的親戚打交道。

和朋友聊起這件事,他們都很有感觸。小布每年都會被父母要求坐十多個小時的汽車回家掃墓,繁瑣的禮節和不熟的親戚也讓他感到百無聊賴。

他說自己絲毫不想記住、更記不住那些繁文縟節,他也不喜歡自己擠出笑臉跟親戚們寒暄客套的模樣。

但其實,我覺得清明的意義不在於形式,個人的生活也不必加入那麼多家族的羈絆。

中國人都很重視“家”,大到國家,小到自家,其中也包括“家族”。老人們更是喜歡看兒孫滿堂、開枝散葉的盛景。所以親戚成了每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無論血緣遠近,只要搭上親戚關係,人與人之間似乎就多了一份羈絆。

只是,我常年在外,我在乎的,也只是有父母的小家。

清明節快到了,繁瑣的禮節和不熟的親戚,會讓你感到無所適從嗎?

不可否認,可能有很多人和我一樣,我沒有了那麼多對家族的執念。因此,對於“親戚”、“家族”的概念,我很是模糊。他們和我的交集,只在逢年過節和紅白喜事。

“以前你們關係不是很好嗎?

怎麼現在都不聯繫了。”

每次去親戚家,我都默唸祈禱著我的堂兄弟姐妹不在家,因為和他們相處很令人尷尬。

我和他們或許是童年時的玩伴,可是現在我們早就過了一個玩具就能重新熟絡起來的年紀,成為了截然不同的人。

我有一個堂哥,小時候很是要好,時常到對方的家裡玩,看他打電腦遊戲能夠打發掉一整個下午。可是我們上了初中之後就很少聯繫了。

清明節快到了,繁瑣的禮節和不熟的親戚,會讓你感到無所適從嗎?

過年的時候,我陪爸媽去堂哥家裡做客。堂哥下班回來時,長輩聊得正歡,我拘謹地坐在沙發邊上。長輩們冷不伶仃的問了一句:“以前你和你哥關係不是很好的嘛,怎麼現在都不聯繫了?”

我倆尷尬的對視、笑了笑,他就進房間了。

我猜想,我和我的堂兄弟姐妹們,以後也不會有太多的交集了。我們無論在外面多活潑,共同出現在一個場景時,都不約而同地變得沉默。

長輩們總為我們這些晚輩的冷淡而著急,我自己也有些唏噓。只是唏噓過了之後,還是各自有各自的精彩。

“有什麼事,

親戚至少還可以幫幫你。”

小布還告訴我,自己在自己的朋友圈裡可以混得很開,但在親戚長輩面前就犯尷尬了,板著面孔怕沒教養,插科打諢又易失禮。

我感同身受。

我老家有個習慣,在重要的節日,都要打電話給關係比較近的親戚問候一番。往年,這些都是父輩之間的例行公事。只是這兩年,爸媽開始讓我接手這些任務。

清明節快到了,繁瑣的禮節和不熟的親戚,會讓你感到無所適從嗎?

我一般磨不過他倆,每次忐忑地撥通叔叔阿姨們的電話,兩句寒暄說出口,我就感受到冷場的尷尬。這時我便說:“我媽在旁邊,你要和她聊聊嗎。” 然後,我媽只得一臉沒好氣接過電話。

父母總教育我,多和親戚聯繫,以後什麼事情也好有個照應。從小到大,我也的確沒少受過親戚的照顧。

需要人幫忙的時候,他們會條件反射地想到親戚,這其實和他們的成長環境也是有關的。

今年,我幫爸媽調手機設置時,發現他倆的通訊錄人數竟都沒我一個人的多。而且不少是各位親戚。他們成長的年代裡,科技不發達、環境相對閉塞,他們的交際圈子裡和各位親戚的交集自然也比我們要多。

所以,基於這樣的生活基礎,父輩總相信血緣關係會比友情多一份保障。可是對於身邊的很多人來說,我們更願意依仗朝夕相處的朋友,而不是那些一年不見幾次的親戚。

我知道和親戚們熟絡起來會是好事,但經歷了一些事後,我覺得自己和他們保持距離也不錯。此後,往後的各式紅白喜事,我再也不願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