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冰箱,沒有壓縮餅乾,古代人四十多萬將士的糧草從哪來?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最首要的一點就是糧草。

尤其是在古代,科技沒有那麼發達,打仗一般也在荒郊野嶺,糧草的運輸也十分不方便,而且不像現在一樣有真空的食物,可以保質很長時間。

那麼數十萬大軍和馬匹的糧草是怎麼先行的呢,今天就來看看古代人打仗怎麼吃飯。

沒有冰箱,沒有壓縮餅乾,古代人四十多萬將士的糧草從哪來?

糧草,顧名思義,就是“糧”和“草。

“糧”指的是官兵吃的糧食,一般就是大米。

吃飯的時候就將大米熬成粥,每個官兵的主食基本就是粥。很少有人會將米蒸成米飯,因為那樣太費糧食了,而且古代宋朝之前是沒有鐵鍋的,只能煮粥。

煮的粥,一般都是比較濃稠的,畢竟也要保證官兵的體力,太稀薄了官兵餓著肚子,難以振作士氣。

粥裡,一般會放一點蔬菜和肉。

沒有冰箱,沒有壓縮餅乾,古代人四十多萬將士的糧草從哪來?

蔬菜在古代行軍打仗的時候是最珍貴的,因為蔬菜保持新鮮,太難了,很容易就壞了。所以很多時候會加一些豆類,代替綠葉蔬菜。

肉,一般就是做好的臘肉。在很早的時候,古人就學會了用鹽來醃製肉類,保持肉的新鮮。在熬粥的時候放點臘肉,想必味道也是不錯。

在某幾個朝帶,還出現過餅、鍋盔、饅頭等主食。但是一般最常見的還是粥。

“草”指的就是馬吃的稻草。一般是將稻草事先整理整齊,然後用繩子一捆一捆的紮起來。

稻草容易保存,但是及其容易著火,所以很多時候,敵軍斷糧就是從燒稻草開始的。

沒有冰箱,沒有壓縮餅乾,古代人四十多萬將士的糧草從哪來?

在古代運用糧食也是相當的麻煩的。

一般糧食都靠馬車拉送,但是馬車拉送,速度及滿,而且中途馬伕和馬還需要休息吃飯,往往送一次糧食就需要在路上三四十天。

所以後來,朝廷一般會修建類似於驛站的地方,供後勤部隊,換馬加糧,及時將糧草送往戰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