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故事丨剛果(布)9位留學生來寧學習橋樑建造 紛紛爲一個細節豎起大拇指

“寧夏冬天黃河會結冰,這些淤積的冰凌飄下來,有的能佔半個足球場大,很有可能會撞擊正在建設中的橋墩……”

7月12日上午,在石嘴山紅崖子黃河大橋項目現場,施工負責人講到冬季施工時遇到的困難,在場的9位剛果(布)留學生紛紛露出了驚訝的表情,當了解到在施工中額外添加破冰鋼板以保護橋墩時,又紛紛為這一舉措豎起大拇指,並記錄下來。

寧夏故事丨剛果(布)9位留學生來寧學習橋樑建造 紛紛為一個細節豎起大拇指

長安大學公路學院橋樑系主任陳峰(左二)給9位剛果(布)學生耐心講解橋樑構造

當天,來自長安大學公路學院包括9名剛果(布)留學生在內的165位橋樑工程專業學生來寧夏石嘴山紅崖子黃河大橋項目進行為期4天的橋樑工程教學實習活動。

在當天的教學實習活動現場,由於橋樑建造專業術語理解起來比較生澀的原因,這9位剛果(布)留學生聽得一知半解,但為了不影響整體進度,記者注意到,他們一直緊跟著授課的老師,認真做著筆記,不時用手機拍下展板上的資料,有一位名叫白馬的同學來不及記錄,用手機記了起來,“手寫漢字太慢,英語又不好翻譯,還是手機記錄漢字快一點。”

等老師稍微有停頓的時候,他們會立即發問,老師再逐一講解鋼便橋、鋼橋樁圍堰施工順序、鋼管定位等。

寧夏故事丨剛果(布)9位留學生來寧學習橋樑建造 紛紛為一個細節豎起大拇指

白馬邊聽邊琢磨

白馬告訴記者,他今年24歲,來長安大學學習橋樑工程專業已有3年時間,“先到北京學習了7個月的漢語,後來才到學校,通過學習課本知識,再看今天的寧夏橋樑建造,就覺得中國人太厲害了。我們國家的橋樑建造水平還很落後,缺乏人才和先進的技術。”白馬說,他還想讀研究生,之後為自己的國家服務。

“鞏固和加深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加強對專業和行業的瞭解,提高對知識的綜合運用水平,未來才能更好的服務於社會。”寧夏道路養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欒向軍表示,此次教學實踐活動是為了落實長安大學公路學院和寧夏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暨寧夏道路養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校企合作戰略協議,促進相互交流和資源共享。

寧夏故事丨剛果(布)9位留學生來寧學習橋樑建造 紛紛為一個細節豎起大拇指

白馬認真做記錄

長安大學公路學院橋樑系副主任陳峰介紹到,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沿線國家間合作以及國際化人才培養需求進一步提升,為校企合作帶來新機遇。“留學生在他們自己國家不存在語言問題,加上幾年學習對我國的橋樑施工工藝也很熟悉,他們畢業後在中資大型企業很受歡迎。”長安大學2010年與中國路橋簽署合作培養剛果(布)留學生項目協議,2011年接收第一批剛果(布)留學生,截至目前共有101名學生在校學習。

據悉,寧夏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在致力基礎設施建養的同時,重視產學研相結合及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截至目前已和長安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同濟大學、寧夏大學等多所院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寧夏日報客戶端 記者 安小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