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你能從遠方趕來嗎(王天琦)

轉載:你能從遠方趕來嗎(王天琦)


我國許多地方擁有久遠的歷史、深厚的文化以及影響至今的精神遺產,領導幹部為官一方,既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縣情市情,也要了解和體悟一地的文化傳統,聯通昨天和今天。學習文苑版開闢“為官一方”欄目,目的就是鼓勵和倡導領導幹部用文學的筆法,帶著感情回顧歷史,傳承文化,弘揚精神,把昨天的故事變成今天前行的動力,一如1月12日刊發的黑龍江省北安市委書記黃士偉的《從延安到北安》,亦如本期刊發的《你能從遠方趕來嗎》,希望更多的領導幹部作者說說你那地方的歷史,也希望廣大讀者關注。


你來了,真好!

距離只關乎時間,和來與不來無關。心不念之,寸步也是遠方;心嚮往之,天涯就在身旁。

中國的地名大多有規律可循,一個字加京,意味著曾經或當下是首善之區;一個字加州,道清了地理特徵;一個字加陰或陽,方位非常明確。

宿遷,卻是個例外,名稱裡蘊含著密碼。有的說“住一宿就升遷”,有的說“夜裡搬家”,有的說因水患頻發而“宿城三遷”,但比較可靠的說法是“古宿國人遷於此”。春秋時的宿國大概位於現在山東東平。當地人讀“須”遷不讀“宿”遷,這和故國是同音的,宿也可作姓氏。為什麼遷來?遷移過程中發生了什麼?有太多的謎團,避禍當是主因。沒成想,這一遷,更是跌宕起伏。

轉載:你能從遠方趕來嗎(王天琦)

宿遷在太多的時間裡處於中國南北政權拉鋸的夾縫中,無論是吳國殺到了膠東半島,還是齊國一路打到吳國腹地;又無論是北方少數民族的金戈鐵馬,還是漢人的千檣萬桅,到了這兒既是強弩之末,又是重整旗鼓再出發。三國兩晉南北朝至南宋近500年,各種力量對峙僵持,成功和失敗相互瘋狂絞殺,赤地千里。移民和流民大大改變了這一地區的人口構成,中原居民三次大規模南遷,明初洪洞大槐樹移民、蘇南人北遷,各地各時的南人、北人融聚於此,人口愈加多元,古宿國只是祖源之一了。

在宋以前,這裡雖時受戰亂影響,卻還算殷實發達。史料記載,兩漢時期,宿遷地區小麥產量按照今天計量,畝產達280餘斤,與當時最為富庶的關中地區相當,但是自公元1128年起,這裡陷入了長久的衰落。

這一年,南宋大將杜充為抵禦金兵南下,決開黃河堤防,造成黃河奪淮,直至1855年黃河才再次擺回山東入海。“淮水東流古宿遷,荒郊千里絕人煙”,所以,宿遷很多村莊都叫臺、墩、圩。壩子圍成了今天的洪澤湖、駱馬湖,黃河的部分段落變成了今天京杭運河的航道。

轉載:你能從遠方趕來嗎(王天琦)

從戰爭的苦難中走出來,水成了宿遷人的文化記憶,宿遷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是水面。宿遷的地名很簡單,以水名之,三縣皆然,沭水之北沭陽,泗水之陽泗陽,泗水和洪澤湖交匯處,就叫泗洪。宿遷人的行為特點便像水了,既柔且剛,既認真又豁達 , 就 是 兩 個 字 ——“ 好 處(chǔ)”!諸多河水、湖水以及地下水,一起調和釀製出了洋河、雙溝美酒。自此始,宿遷的美好由水做成,美好擁有了度數,人們享受著不同烈度和濃度的情與愛。“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白居易是喝了宿遷美酒後的感慨嗎?

轉載:你能從遠方趕來嗎(王天琦)

宿遷區劃迭更,在南北方不同的郡州府間不停地轉換和析置,總被編錄在別人的故事裡。其實她系出名門,有著自己的獨特歷史——花廳文化。良渚代表南方,大汶口代表北方,花廳在史學界是公認的第三種文化類型:南北融合。

一座城市的歷史總是和地理緊密相連的,宿遷恰處秦嶺淮河分界線上,南北過渡、南北融合的地理文化特徵非常明顯。北方人稱呼大哥、大姐,南方人稱呼小哥、小姐,而宿遷人稱呼小大哥、小大姐。在飲食上,北方人吃麵,南方人吃米,宿遷是中午吃米、早晚吃麵;過年的時候,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宿遷是兩樣一起吃。

特別是種田,北方是旱田,南方是水田,宿遷既有水田,也有旱地,一季稻、一季麥,造就了宿遷融合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的特有景觀。三臺山,宿遷最高山,海拔76米,宿遷人把它建成了國家森林公園。最具代表性的景觀是衲田,按照“綴衲百花色、披就福田衣”的理念,依託千百年來的種植習慣,結合北方旱梯田和南方水田特點打造成了令人觸目難忘的花田。“衲田”形似百衲衣,寓意廣種“福田”。

農耕年代,承平的地方年年收成、年年積累,宿遷則歲歲辛勞、歲歲歸零,這也是長期相對落後的根源。宿遷人骨子裡有著樂觀主義和堅韌精神,雖然眼見文明一次次被野蠻戰敗,但是又有什麼呢,人不會那麼脆弱,一切再重新開始唄,只要人心不被摧毀。如今文明愈加文明,野蠻又在哪裡?所以宿遷人堅信,人不能只有成敗,沒有是非!

歷史上的宿遷,英雄輩出、俊採紛呈。因為南北交融,所以人才文武兼修、雄秀俱備;因為見慣了分分合合,所以目光高闊、胸襟遠大;要麼做英雄,要麼輔佐英雄。三國魯肅,解放軍炮兵創始人朱瑞,乾隆的老師徐用錫,毛澤東、白求恩在延安的紀錄片和照片的拍攝者吳印鹹……

轉載:你能從遠方趕來嗎(王天琦)

名氣最大的,自然非西楚霸王項羽莫屬。中國人常以成敗論英雄,但項羽例外,他是唯一一位不是皇帝卻被《史記》列為本紀的英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讓成王敗寇的無情歷史反轉。“富貴不還鄉,猶如錦衣夜行”。只是,家鄉人沒幫他守住基業,這成了宿遷人的千古心結、千古惆悵。

但是他的精神昭示後人——“大強子”劉強東。18歲那年,懷揣76個茶葉蛋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遠上北京求學;30多歲歸來,帶來百億元投資、過萬個就業崗位。

轉載:你能從遠方趕來嗎(王天琦)

有情懷的人,才能成就美好,創造歷史。家鄉人民真心喜愛他,竭盡全力支持他,共同見證成功的輝煌。生活中不能沒有英雄,家鄉需要更多英雄人物!

公元1949年,這是新紀元。自此始,戰爭遠遁,人民生活安定。水患變成水利,滋養了品質優異的大閘蟹、銀魚、青蝦、蓮藕等豐富的水生動植物,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如果說宿遷的歷史是一首歌,那麼這首歌的高潮部分就出現在1996年。那一年,地級市宿遷正式組建,宿遷的發展進入全新的時期。改革創新敢闖敢試,城市文明蔚為風尚,交通文明指數位居全省第一,並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摘得全國文明城市桂冠。

宿遷這個地名有些玄奧。宿為“留”,遷為“走”;宿為“今”,遷為“古”;宿為“近”,遷為“遠”,充滿了對立統一的辯證智慧。小到人的一生,大到人類的繁衍,其實都是這樣宿宿遷遷、遷遷宿宿,哪裡適合生存就到哪裡,其背後的力量和規律就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因為美好生活而宿,因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遷。

轉載:你能從遠方趕來嗎(王天琦)

你來了,真好!雖然我不知道你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但我知道你是為美好而來,讓我們一起向美好致敬!

在三臺山公園北側,據考古勘探,有一處青墩集文化遺址,有人說這麼好的東西埋在地裡多可惜啊。其實,美好從沒有被埋葬,她只是在那裡孕育和生長,時間到了,自會破土而出……

(作者系江蘇省環境保護廳廳長,江蘇省宿遷市原市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