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並非虛構,如有雷同,應該咋辦?

本故事並非虛構,如有雷同,應該咋辦?

作者/姚贇,來源/盒飯財經(ID:daxiongfan)

作為公眾人物,被影視作品影射後,可以優雅又不失風度地回應嗎?

因為《手機》這部電影,不懂股票的崔永元,憑一己之力“綠了”整個影視板塊。這件事算是掀起了“小崔復仇記”中的一個小高潮。

2003年底上映的《手機》,以5600萬票房的成績奪得當年票房冠軍,獲第27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還讓范冰冰獲得了演藝生涯裡第一個最佳獎項“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

對崔永元來說,因這部電影的影射所產生的影響,則令他沒那麼開心了。

其實,除了《手機》外,眾多有影響力的商業作品中存在影射現實人物現象,比如扎克伯格、徐小平、喬布斯、比爾•蓋茨、沈南鵬等等。

作為公眾人物,如果有一天你突然成了影視作品中的主角,會如何反應?除了崔老師的死磕到底,還可以參考下面幾位的做法。

無所謂型:你的嚴守一、我的馮褲子

王朔在看了葉京導演的電視劇版的《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後,指著裡邊的馮褲子這個角色說:“幹嘛不直接叫馮小剛啊?”

與崔永元和嚴守一的關係一樣,自2006年《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播出後,“馮褲子”這一稱呼與馮小剛如影隨形

本故事並非虛構,如有雷同,應該咋辦?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中扮演馮褲子的演員佟磊)

在這部劇中,不知是否是特意,扮演馮褲子的演員與馮小剛十分相像。而在這部片中,作為配角的馮褲子從參軍到做生意失敗,為了達到目的有些不擇手段,最後當了導演。不少觀眾看了劇後,都將馮褲子和馮小剛畫上了等號,至今都有媒體在報道時,用“馮褲子”來代替馮小剛

這種影響力,可能因為影片中的影射,除了是民間推測外,還經過導演葉京的官方認可

有記者問葉京,怕不怕馮小剛生氣。葉京當時回答說,這有什麼好氣的,馮小剛就是這樣一個人

電視劇裡,馮褲子如牛皮糖一樣死死黏著大院子弟,動不動就被眾人洗涮,動不動就哭鼻子。葉京也毫不諱言的說:“我戲裡的馮褲子,動不動就哭,這個細節就來自馮小剛。多少次他都在王朔面前痛哭,光在我面前就有好幾次。

那馮小剛是如何應對的?

從目前網上留存的消息來看,並沒找到任何馮小剛公開懟葉京或者回應的消息。然而,沒有回擊或者公開表態的馮小剛,在自己經歷了“馮褲子”之苦後,反手卻給崔永元來了一擊

截止目前,在和崔永元的這段恩怨中,至始至終,馮小剛都未向他道歉,只在訪談時解釋,想跟小崔開個玩笑,但他不接受這種開玩笑的方式,覺得有點遺憾

對比葉京、王朔等人的劇內劇外的影射和嘲諷,或許馮小剛真覺得在《手機》中對崔老師的影射,真是個玩笑。

在對待這些事上,馮小剛好像是無所謂的:對他人在作品中影射自己無所謂,對自己在作品中影射他人也無所謂。

可能,在他看來,沒有永恆的關係,只有永恆的利益。

畢竟,誰也沒想到,十幾年後,在《老炮兒》的廣州首映觀影上,葉京作為老友出席併力挺馮小剛。而在葉京執導的電影版《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時,也請來了馮小剛作為監製

佯裝憤怒型:打在徐小平憤怒上的引號

“《中國合夥人》最終劇本只用了我劇本的18個字,中國合夥人、新夢想學校、還有3個主角名字,這使我很‘憤怒’。”

和馮小剛不同,徐小平很樂意談起《中國合夥人》中的孟曉駿,而徐小平談及的憤怒,也確實是打了引號的憤怒

2013年,由陳可辛執導的《中國合夥人》,掀起了一股對創業及合夥人的討論。影片中成冬青、孟曉駿和王陽白手起家創辦“新夢想”英語培訓學校的故事,便是借鑑了不少新東方外語培訓學校的經歷。而成冬青、孟曉駿和王陽,便是現實生活中“新東方”三位創始人俞敏洪、徐小平和王強

本故事並非虛構,如有雷同,應該咋辦?

(《中國合夥人》劇照與真人照對比圖,圖片來自網絡)

其中,以徐小平為人物原型的角色“孟曉駿”,是一位出身留學世家的精英知識分子,90年代初赴美留學想要一展抱負,卻畢業後連一份體面的工作都難以找到。

徐小平的憤怒,來自陳可辛對他初稿徹頭徹尾的修改。徐小平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陳可辛在拿到他提供的初稿後,用了一年的時間,將劇本改到只保留了中國合夥人、新夢想學校、還有3個主角名字這“18個字”。

俞敏洪在博客中表示:“我堅決反對把新東方搬上銀幕,所以現在和未來這部電影和我都沒有關係。”而與他不同,徐小平很樂意談起這段過去的軼事,也會告訴大家與現實有差距的地方。

俞敏洪也指出並解釋,“成東青在電影中展示的個性,包括孟曉駿、王陽展示的以徐小平和王強為原型的個性,則和現實中的我們大大不同。現實中我的個性沒那麼窩囊,也不是一個‘把演講當做自己性生活’的人。”

在徐小平佯裝的憤怒下,上了央視的《開講啦》,也接受各大媒體的採訪,還天馬行空講述之前的經歷。

藉著這波熱度,徐小平和真格基金的名字走出了創投圈。與此同時,當年的“新東方”也一度成為炙手可熱的明星企業,還被樹立為創業和逆襲的標杆。

前恭後倨型:扎克伯格的大反轉

《中國合夥人》中,“新東方”改成了“新夢想”,主人公的名字也隱晦地改了,而《社交網絡》中,facebook、馬克伯格等名字直接呈現在了觀眾面前。

本故事並非虛構,如有雷同,應該咋辦?

(電影《社交網絡》劇照)

這或許會讓觀眾產生一定的疑惑,這到底是一部虛構類的電影,還是非虛構類的紀錄片,扎克伯格知道麼?

2010年,改編自扎克伯格創業過程的電影《社交網絡》創下票房佳績,5000萬美元成本的電影在全球取得2億美元票房。在2010到2011年度北美頒獎季中,該片更是拿下多個最佳影片獎項,一舉入圍奧斯卡獎多項大獎並獲得最佳改編劇本。

影片獲得成功後,扎克伯格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電影積極之處在於能夠鼓勵人們去創業,而且許多人在觀看完影片之後開始對計算機科學感興趣;而至於會不會給Facebook帶來負面的影響,馬克伯格表示並不擔心;同時強調,電影皆是虛構,並不是他真實的人生經歷。

這個階段,小扎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基本上是正向的。大概在2014年,小扎的態度出現了反轉。

2014年下半年,扎克伯格終於忍不住反擊,直稱《社交網絡》這部電影傷害他的名聲非常深。

根據《英國電訊報》專訪,扎克伯格表示:“我沒有花很多的時間去討論這部電影,我甚至嘗試過去封鎖這部電影。”他還表示這部電影確實傷害到他的名聲,許多人都認為他就是電影裡面那個唯利是圖,不惜犧牲好友的人,然而現實中的他不是那樣。

facebook最初的創立目的,也不是為了找女朋友。他現在的妻子早在facebook創辦之前就已經認識了,他們在結婚前已經約會10年時間。

從2010年到2014年,3年內,對同一部電影,扎克伯格這種前恭後倨的態度大反轉,並不突然。

2010年影片剛上映時,facebook已經趕超雅虎成為全球第三大網站,與微軟谷歌領銜前三。哪怕在用不了facebook的國內,通過這部電影,創始人扎克伯格的傳奇故事也被人知曉。

在2010年電影《社交網絡》上映時,索尼影業便刻意以曖昧的態度表明,這部電影是改編自小說《Facebook:性與金錢、天才與背叛交織的秘辛》,而不一定是現實生活中的馬克•扎克伯格,也因此幫現實中的扎克伯格打了不少免費廣告。

回頭再看facebook的2014年,確實是非常精彩的一年,收購、全球佈局、引入蘋果、運營數據同比大漲等等都是當年的關鍵詞。或許因為facebook的聲量日漲,關注的人越來越多,曾經覺得不會困擾扎克伯格的《社交網絡》也開始成了他的困擾。

惡作劇型:真假喬布斯

喬布斯對新電影《史蒂夫•喬布斯傳》,是沒有發言權了。不過老片《硅谷傳奇》卻比較有幸,曾受到過喬布斯的“加持”。

本故事並非虛構,如有雷同,應該咋辦?

(《史蒂夫·喬布斯》劇照與真人照對比圖,圖片來自網絡)

於1999年6月20日在美國上映的《硅谷傳奇》,或許是有關蘋果和微軟這兩大公司最為著名的一部電影了。

影片以沃茲尼克和包爾摩的角度來訴說兩間公司的發展過程。用穿插敘述方式來介紹兩間美資科技公司蘋果Apple與微軟Microsoft的發展過程。

故事中兩個主要的人物,便是蘋果公司的創辦人——由諾亞•懷爾飾演的年輕時期的史蒂夫•喬布斯,和微軟公司的創辦人——由安東尼•邁克爾•豪爾飾演的學生時代的比爾•蓋茲。

除了相互剽竊外,影片通過片中角色之口調侃蓋茨是“小人物”。喬布斯也各種調侃和影射:吸食藥物後手舞足蹈的情形、一度拒絕承認自己的私生女、對應聘者出言不遜、讓員工的高強度勞動等等。

影片播放時,微軟如日中天,喬布斯則剛剛回歸,重新執掌蘋果,併力圖拯救蘋果的危機。

播出後,兩位主角都沒有表示太強烈的抗議,

比爾•蓋茨稱,這部電影並沒有很真實地重現20世紀80年代發生的一切;喬布斯也認為“這部電影還可以拍得更好些”。

喬布斯更是在當年的MacWorld開發者大會上,將在影片中扮演他的諾亞•懷爾請到了現場,請他繼續扮演自己。用這種玩笑和惡作劇的表達了自己的對這部影片的觀點。

黑色高領襯衫、牛仔褲和旅遊鞋,當懷爾穿著喬布斯經典套裝出現在臺上後,向觀眾進行的一段動員演講中大談“蘋果的復甦”。

這部影射和黑料齊飛的影片,在如此正式場合的同臺和間接的表態後,意外成為“果粉”瞭解喬布斯和硅谷的一個途徑。

影評人詹姆斯•普拉斯對《硅谷傳奇》曾這樣評價,“個人電腦的革命在這部迷信而八卦的電視電影中神聖化而且簡單化了。”

除了上述的這些回應方式外,還有一種方式是不回應。據說是《歡樂頌》中譚宗明的原型——紅杉資本創始人沈南鵬,《竊聽風雲3》中被影射的李嘉誠,對於這些商業作品中的影射和調侃,他們均未作出回應。

可能對他們來說,畢竟就是一個故事,沒什麼可值得回應的。那些積極回應的,一大部分也只是在借力打力。

扎克伯格曾表示,“如果一部電影裡說我寫了一個程序,然後做出來一個產品,最後成立了一家公司,那麼故事顯然就沒那麼轟動,如果添油加醋地編造一些故事進來那就會讓人浮想聯翩。”

確實,誰會去花兩個小時,看一個穿著T恤的大學生,滿臉油光地坐在電腦前,敲兩個小時代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