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震!央行監管重拳直擊黃金!

金融監管這雙“嚴手”已無處不在。

眼下,近百家互聯網黃金平臺將面臨著整改的命運。

近日,上海黃金交易所官網掛出了“央行互聯網黃金業務新規”文件,目前這一新規正在徵求意見。

巨震!央行監管重拳直擊黃金!

徵求意見中明晃晃地列出了5條經營禁令:

1、互聯網機構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黃金賬戶服務;

2、不得提供黃金清算、結算、交割等服務;

3、不得提供黃金產品的轉讓服務;

4、不得將代理的產品轉給其他機構進行二級或多級代理;

5、不得向風險承受能力不足的投資者銷售黃金產品。

乍一看這不是所有互聯網黃金產品都得死翹翹了?先別急著下結論,跟本君來一探究竟。

互聯網黃金理財到底長啥樣?

瞭解本君的看官一定知道,我一直強調黃金可以作為資產配置的一種,可長期定投持有,對於如何投資黃金,我也聊了很多,尤其是方便的互聯網黃金:

巨震!央行監管重拳直擊黃金!

但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本君一直強調:

在互聯網黃金平臺上只建議購買黃金相關的產品,而其他的衍生理財並不建議購買。

不同於傳統貴金屬交易平臺,互聯網黃金理財平臺更加註重產品的開發包裝,由此衍生出了種類各異的產品,類似“P2P+O2O”的混血兒。

目前來看,互聯網黃金理財平臺主要有以下三類產品,其中既有黃金產品,也有非黃金產品:

1、 活期理財產品

此類產品多與實時金價進行掛鉤,基本都屬於黃金產品。

例如支付寶的“存金寶”,由於其本質為基金產品,它與博時黃金關聯,對應底層資產為黃金ETF:博時黃金ETF聯接C。

而黃金錢包裡的“流動金”和微眾銀行的“微眾金”他們都是投資的實物黃金,收益也來源金價波動。

另外,還有之前聊過的騰訊“微黃金”對應的是工商銀行的黃金理財。

2、 固定收益定期理財產品

顧名思義,投資人可以根據約定好的期限和年化收益率,到期收到投資款及所獲收益。

在多家互聯網黃金理財平臺的固收產品詳情中,本君都沒有找到他們對其究竟如何“生息”的披露。

但在“黃金錢包”裡,一款名為安心計劃30天的項目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巨震!央行監管重拳直擊黃金!

可見其“生息”來源為債權,這類產品就明顯不屬於黃金產品。

3、浮動收益定期理財產品

這種定期理財中的浮動收益,主要由“歷史年化金息+金價波動收益”構成。

有職業操守的平臺通常都會在項目介紹中提示風險,比如:平臺不對金價漲跌負責,投資者自行承擔金價變動帶來的收益或損失。

所有產品必須迴歸黃金本身

此次央媽在文件中所指的“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黃金賬戶服務”並非禁止開展業務,而是要求黃金賬戶開戶權限、管理權限迴歸到有資質的金融機構,比如銀行以及交易所等。

而“互聯網平臺可以在滿足條件的情況下代銷”,所以各位暫時不用大驚小怪,總之央媽就是讓大家要回歸到黃金產品本身。

那麼要滿足啥條件呢?

“央行要求,金融機構應在各項風險可控的範圍內選擇互聯網機構,並對互聯網機構的資質負責。互聯網機構註冊資本應不低於3000萬元人民幣,且必須為實繳貨幣資本,同時應具備熟悉黃金業務的工作人員。”

也就是說,迴歸本質後,互聯網平臺仍可以做代銷,但不同的是,各類產品開發需要在央行總行備案,且產品多樣性也將被壓縮。

平臺等於變成了信息中介,或者說是承擔一些導流的作用,理財功能必然要被削弱,這也是為啥本君一直不建議在黃金平臺上買理財產品的原因。

如何挑選靠譜的互聯網黃金產品?

任何行業的存在都有其特殊的意義,而規則就是為了更好地控制風險。

眼下的互聯網黃金就猶如P2P網貸一樣,作為投資人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擦亮眼睛!

很多互聯網黃金理財平臺運營情況鮮有披露,部分平臺甚至高管、實際控制人不明,例如黃金BOSS等。

尤其注意規避那些以“黃金為名,發佈實質為債權”的投資標的。

切記:任何承諾保本保息的黃金產品都不可信。

現階段來看,針對互聯網黃金監管只是在徵求意見環節,已經投資相關產品的看官還不必過於驚慌失措,按時下車即可。

還在觀望,準備上手投資的,可以等到監管落地,再選擇背景和實力相對不錯的互聯網黃金平臺進行投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