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降藥價,和企業談「薄利多銷」有用嗎?

文|菠蘿

(一)

最近由於《藥神》接受採訪,記者問了個有趣的問題:“菠蘿,我知道藥廠開發新藥成本很高,所以一開始貴是正常的。但格列衛,易瑞沙,多吉美這樣的藥賣這麼多年早就回本了,為什麼現在不免費送藥呢?”

我反問:“藥廠為什麼要免費送?”

“因為掙夠錢了啊!”

這個邏輯很有意思。蘋果手機研發早就回本了,為啥不免費送手機?《王者榮耀》也早就回本了,為啥不免費讓人玩?

其實根本原因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公司的錢是永遠掙不夠的。

無論跨國藥廠,硬件公司還是軟件公司,都是個商業機構,它們最大源驅動力是不斷增長。資金的增長,產品規模的增長,人員的增長。只有不斷增長的企業,才能成為所謂的偉大的企業。

很簡單,你買股票的時候,是看公司業績(利潤),還是慈善?

開發更多的產品,然後賺更多的錢,這才是企業背後運行的邏輯。蘋果如此,微軟如此,藥廠也如此。它們之所以成為世界知名企業,不是因為它們經常做慈善,而是因為它們擁有持續開發新產品和持續賺錢的能力。

所以,光靠道德綁架來要求藥廠降價是不好使的。

偶爾做慈善贈藥肯定沒問題,但長期無條件大規模降價贈藥,降低利潤?即使藥廠老闆一個人同意,董事會肯定不會同意,廣大股東也不會同意。

藥廠裡的每個人可能都有道德感,都想做公益,都願意免費贈藥,但當大家組成藥廠這個虛擬的存在時,它的主要目標就永遠變成最大化利潤。

(二)

讓新藥降價,光指望公司有道德是遠遠不夠的,那得靠什麼?

首先,必須降低藥品流通過程的各種稅收和隱形成本。這個我今天就不多說了,大家都懂,夠討論一天的。

然後,是靠政府談判,包括醫保談判。

相對其它商品,政府在藥物定價上有更大的發言權,歐洲就經常會大幅壓低新藥價格,不然藥就進不去。最近中國醫保談判,也讓很多進口抗癌藥價格下降了70%左右,乳腺癌藥物赫塞汀直接賣斷貨了。為了進入醫保而取得更大的市場,外企通常會願意降價。

但政府談判的底氣從哪裡來?

是能生產高質量藥物的本土製藥企業。這才是降低好藥價格的關鍵!

關鍵詞:高質量!

中國藥廠不少,但以往幾乎都沒有科研投入,賣產品拼的不是工藝技術,而是市場營銷。我以前工作的諾華製藥,一年在新藥研發中投入的成本,超過中國所有幾千家藥企的總和!

這樣的情況下,怎麼可能生產出高質量的仿製藥或者類似藥?怎麼可能和原研藥競爭?怎麼可能說服它大幅降價?

最近政府談判取得成功,其實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中國本土現代生物製藥企業的崛起。

現在,外企終於開始面臨真正的競爭了!

只有在這種環境下,政府在醫保談判桌上才能有話語權。很簡單:“如果你不大幅降價,我就採購和推廣其它本土公司的藥物。”

正是基於這個原因,我一直說中國貝達藥業開發出肺癌EGFR靶向藥物埃克替尼(凱美納)是很重要的事情。

它的成功故事,不僅吸引了大量高端海外製藥人才回來創業,也直接給進口的易瑞沙等帶來了高質量的競爭,從而加快了這類靶向藥物的降價速度。

也正是基於這個理由,我預測外企的PD1免疫藥物,無論K藥還是O藥,今年在中國上市後定價都會顯著低於美國。

為啥?

因為中國的一批新型生物技術公司崛起了,信達,百濟,君實等公司開發出了好幾個療效類似的藥物。如果外企的PD1藥貴得離譜,政府和老百姓還有別的選擇。

雖說藥物不像日用品那樣是充分的市場競爭,但選擇越多,競爭越強,降價的可能性越大,老百姓受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事實上,我有時在想外企會不會改變打法,乾脆大幅壓低價格,擠壓大家的利潤空間,用價格戰的方式來對抗羽翼未豐的中國企業,阻止它們賺錢和成長?

《我不是藥神》——降藥價,和企業談“薄利多銷”有用嗎?

(三)

“落後就要捱打”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中美貿易戰已經開始,從中興通訊的慘烈故事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深刻認識到,我們在很多核心科技方面還差得很遠,還過於依賴國外。

承認差距,然後沉下心來大力發展本土科技,擺脫核心技術對國外企業的依賴才是王道。如果連這個勇氣都沒有,而天天在網上自我洗腦吹牛皮,那咱們真的會被徹底碾壓。

芯片如此,藥物也是如此。

中國有很多藥廠,有很多年銷售額上億的“神藥”,但如果今天外企突然斷掉所有藥物供應,我們有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國民健康?

比起10年前,現在我確實會更有信心一點,因為我們有了一批優秀的生物技術公司和企業家。

中國能成為科技強國,因為我們有很多聰明的人。但這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需要幾個國家千人專家,更需要成千上萬的科研工作者,尤其需要源源不斷的年輕人加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多自強,少求人。

《我不是藥神》——降藥價,和企業談“薄利多銷”有用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