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剛:優化金融產品的供給結構 支持小微企業發展

金融界網站訊 7月14日至15日 “2018國際貨幣論壇暨《人民幣國際化報告》發佈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國剛出席並發表演講。

王國剛指出,目前一些人使用“債務總規模/GDP”這一指標來衡量槓桿率有違經濟學原理;同時債務總額和GDP之間並不存在必然的內在聯繫,難以揭示出金融風險與槓桿率高低之間的內在關聯。他認為討論去槓桿這件事,在中國乃至在全世界,最適合的指標是資產負債率。

從“去槓桿”來看,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資產負債總額在2017年是112.3萬億元,債務總額是62萬億元。中國是不需要去槓桿的。這樣做會導致:第一,國民經濟崩潰;第二,金融崩潰(因為這些債務主要來自於金融),這將致使多少企業關門,多少人下崗,由此可見槓桿“去”不得。

債務性資產是實體企業經營運作資產的構成部分,去槓桿不等於槓桿率降為0。企業的債務主要來自兩個部分:1、企業在購銷活動中所產生債務鏈條——應收賬款。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中“應收帳款”在企業鏈上債務中所佔的比重在2017年底的時候達到21.67%。2012年以後,這個比重在不斷上升,這就意味著企業的產品不好銷售。2、流動負債。中國現在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同時,我國的新增債務在不斷的增加,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債務性資金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中有一條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要提高效率。要提高效率的話,對任何企業來說僅僅靠資本是不夠的,還必須靠負債。其次,債務資金在促進實體經濟結構調整、資產重組、併購等方面也有積極作用,所以,不能認為債務只有負面性。

對中國而言,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改革,要去產能、去庫存,這個過程中有一些企業需要堅決“去槓桿”,這些企業大致有三類: 1、應著力降低與去產能去庫存直接相關的產業部門及其企業的負債率;2、應著力去掉殭屍企業的負債率;3、應著力降低乃至去除那些嚴重汙染環境且長期治理無效的實體企業的槓桿率。

中國“去槓桿”的關鍵問題是要“調整負債期限結構”。意思是大量增加中長期負債,降低流動性負債,由此把負債的期限結構給它熨平了。從這個角度來改,就必須優化金融產品的供給結構,使得這些產品能夠有效的通過優化結構來支持實體企業,這樣一種優化結構不僅要加快資本資金,而且需要大量發展長期公司債券。

中國必須加快推進改革。就是讓大型企業去發債,中長期債券在資產負債表的右列中列入“非流動負債”(或“中長期負債”)範疇,它位於“流動負債”之下、“所有者權益”之上,它本身就具有準資本的屬性。通過發行長期公司債券就可以調整目前的槓桿率,緩解當前的債務問題。而銀行的錢只能向小微企業傾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