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掉你整個人生的,就是那些揮之不去的創傷記憶

毀掉你整個人生的,就是那些揮之不去的創傷記憶

01

時間不會治癒一切,身體會記住我們所經受的創傷。

創傷對我們每個人也許並不遙遠,有些可以隨時間流逝,有些則被“烙”下印記,永久的留存在我們的身體和記憶裡。

當我敲擊著鍵盤,打下這樣的文字時,腦子裡反覆出現的,是《素媛》裡那個在雨天幫大叔撐傘的女孩,被摧殘的遍體鱗傷後,奄奄一息的畫面。

事件的發生往往只在一瞬間,而創傷卻會伴隨一個人一生的時間。

誰都不能保證一個人一生順遂,也許我們會遭遇各種不幸,比如車禍,死亡,地震,家暴,性侵,甚至更多其他的可能。

大多時候,我們會選擇去遺忘,希望時間可以慢慢療愈,可總是事與願違,那些記憶的碎片總是會在我們無法預知的某一刻突然再現,讓我們驚恐、絕望、失眠,最後身心俱疲。

那麼,我們該怎樣快速從傷痛中走出來,而不時時被記憶的碎片擊中?

在《身體從未忘記》這本書中,作者舉了這樣兩個事例,

這個孩子雖然經歷了這樣的恐怖事件,但是,他的“彈簧床”卻挽救了他,他自動找到自我療愈的迴路,所以這個事件並沒有成為他未來生活的噩夢。

當一個人身受創傷時,那些難以承受的記憶都是碎片化的,我們的情緒、聲音、圖像、感知也是如此,這些記憶的碎片會大量的侵入到現實當中,只要創傷沒被解決,身體釋放的壓力激素就會自動循環,防衛機制和情緒的反應也會不斷恢復。

既然無法活在現實中,他們就會活在他們感覺到活著的地方,那個地方即使充滿了恐怖和悲傷,他們也會經常回到那裡去。

這個老兵的狀況便是如此。

而反覆的閃回往往比創傷經歷本身更加糟糕,因為無法預測閃回出現的時間和持續的時間長短,身受這種苦楚的人就會將生活的重心圍繞在抵抗閃回上。

他們可能會強迫性的去健身房做劇烈運動,或者用酒精或毒品麻痺自己,在極度危險的情況下創造一種受控制的感覺。

而當一個人持續不斷的與周圍看不見的記憶碎片戰鬥時,他的人生就已經變得凌亂和悲憫不堪。

02

毀掉你整個人生的,就是那些揮之不去的創傷記憶

當一個人被外界襲擊時,會持續不斷的分泌腎上腺素,襲擊持續的越久,襲擊的頻率越頻繁,這個人的腎上腺素的分泌就會越高,這些無法安放的激素長期累積,就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從而使他們比一般人更容易被激怒。

這也是我們所說,孩子有時會重複父母相處的家庭模式的原因所在,你平和對待孩子,孩子便能與世界和諧相處,你以暴力對待他,他便會以暴力對待世人。

對於孩子來說,

如果他時刻能感受到安全、被愛,他的大腦就會比較擅長探索、遊戲和合作;

如果他總是受到驚嚇,感覺自己不被需要,他的大腦就會特別擅長感知恐懼、傷害和拋棄。

一個孩子來到世間,能否與父母建立初始的依戀關係,是他到社會上能不能與他人建立聯結的關鍵。

現實中,我們的身邊可能都會有非常難以相處的人,當你想接近他,他就會立刻保持警惕,或者向你發出遠離的信號,刻意的與你保持距離。

這是因為,他認為,如果別人進一步的瞭解我,就會知道我有多糟糕,我的過去曾經有多麼不堪,所以,與其等著讓你來傷害我,還不如我先傷害你。

當肖恩引導他說出自己“童年曾被父母拋棄,輾轉幾個領養家庭,受到養父及同學的暴力”這樣的經歷時,他才開始重新面對過去,並尋求改變,最終找到自我,追回屬於自己的愛情。

生活中我們大多會遇到兩種人,一種人是看中我們所創造的價值,一種人是看中我們自我本身。

之所以肖恩能走進威爾的心裡,併成功的引導他找到自我,幫助他找到與世界及他人聯結的節點,就是因為,他沒有像藍波教授一樣,只把他當作創造價值的工具,而是把他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想要幫助的只是這樣一個獨立的威爾。

因為,對於威爾來說,

做一個心智健康完整的人,遠比做一個數學天才要更有意義。

03

毀掉你整個人生的,就是那些揮之不去的創傷記憶

1、 幫助患者情緒變得穩定和平靜;

比如深呼吸,創傷康復的根本工具之一,是學習即使在接受痛苦和可怕的回憶時,都能平靜的呼吸,而且有意識的保持身體的放鬆,當你有意識的進行幾次緩慢的深呼吸,就會發現自己不再那麼容易被激怒或者煩躁不安。

2、 幫助他們放下創傷性的記憶,停止創傷的重演;

3、 幫助患者與他人聯繫起來,找到一種能讓他們覺得充滿生命力,與周圍人親近的方式。

要引導他們把創傷說出來或者寫出來。傾訴,是療愈心靈的一把鑰匙,打開這把鑰匙,才能建立個人的自我領導力。

人的記憶浩瀚無窮,從出生記事起,我們每一天的經歷,學習的知識、認識的人、路過的風景,所有的一切都以某種方式存儲在我們的記憶系統中。

林奕含用房思琪的故事告訴我們,她從來沒有忘記過去的創傷,甚至連故事中的微小細節,都還依然歷歷在目。

她曾說,“這個故事折磨、摧毀了我的一生。”

我想這不是我們每個人想要看到的結局。

那些經歷過創傷的人,如果他們能以理性的方式重述過往的故事,並能在“想像”中重新書寫故事的進程與結局,把自己對當下和未來的展望書寫出來,便能坦然面對生活中的疼痛與暴擊,並逐日實現那個期冀的未來。

唯有如此,結局才能改觀。

這世間最好的“報復”,不是逃避,不是抵禦,不是將他人置於死地,而永遠都是,自己能“快樂而精彩的生活。”

願每一個創傷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展望自己的未來,書寫和改變命運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