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旁觀者,第一次對土樓,會有著怎樣的印象?
人間怎會有如此藝術存在?一抔土、一堵牆、一幢樓,四菜一湯。遇見,著實人生中的小幸運。
或許見識過土樓的人兒大概都會對它的建造工藝存在極大好奇心吧。
著寫土樓的作者甚多,深究其淵源的也不少。作為一位遊客,不好班門弄斧,只作分享。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就注重風水,南方的房子坐北朝南,依山傍水便是極好的。在客家族,也不例外,建造土樓首先做的工作,聘一風水先生,擇一良辰吉時,選定樓址。
從一抔土到一段牆到一座樓,這是一個質變的過程,土的魂靈在揉合、發酵中不斷地飛躍。高大、堅固的土樓就來自閩西南鄉村最常見、最不起眼的土:紅壤土、瓦礫土、田岬泥(耕地下層尚未翻犁的新土)。
主人的頭等大事就是準備夯牆的土。用量最大的紅壤土,在鄉村隨處可見,瓦礫土和田岬泥也很容易取得。這三種土是決不能單獨使用的,必須經過配製、複合、發酵。這是一道不容疏忽的工序,它事關一座土樓的百年大計。發酵成熟的土,在夯成牆之後才不會有大的開裂和傾斜。這一配製過程,其實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不同的主人和不同的泥匠師傅,都會有不同的要求,但歸根到底,只要有利於牆夯得堅固,有利於夯成的牆不縮水不開裂,有利於防震抗震,就行了。
一個好漢三個幫,土樓的土也是這樣,所以夯土牆分為三合土和普通夯土。所謂三合,即是土(當然是發酵成熟的土)、砂、石灰的“桃園三結義”。三合土又分為溼夯、幹夯、特殊配方溼夯三種。溼夯三合土以砂為領導力量,石灰為第二梯隊,土為第三梯隊。幹夯三合土則以土為核心,砂和石灰團結在周圍。特殊配方的三合土就是廣為人知的加入紅糖、蛋清、糯米的三合土。這一配製過程,土樓人同樣又有一套嚴格的程序:將糯米磨成粉,先以冷水和勻,然後加入大量熱水,使糯米粉湯變得非常稀,再放進紅糖,然後在溫度冷卻之後再打入蛋清,最後將這特殊製造的粘合劑倒進三合土之中,用鋤頭翻動,使之徹底和勻。當然,這種昂貴的三合土在土樓夯造中用的並不多,大多數土樓是用不起的。
當然,除了準備用量最大的土之外,建造一座土樓,最早期的工作通常就是準備木料。南靖、華安等地鄉村林海茫茫,獲取上好的杉木是很簡單的事情,杉木從山上運回來之後,一般要放置三次伏署才會乾透。如果尚未乾透,就會開裂變形,是斷然不可使用的。
一座土樓的動土奠基,有一套完整的儀式:燒香化紙、殺雞祭拜天地、安符出煞、潔淨地面。這種古老的儀式比現代建築的奠基典禮似乎要更富有人文氣息,充滿著對祖先的追思、對自然的敬畏。
請來師傅,土樓就可以動工興建了。主人一般只要請木匠師傅、泥匠師傅各一人,他們就會帶來助手和徒弟。木匠師傅大多是一個徒弟,最多兩個,泥匠班子則要大一些,但也就七八個人。這樣精簡的組合要建造一座龐大的土樓,從“制度”層面上杜絕了人浮於事,保證每個人都是行家裡手。泥匠班子通常需要一定數量的小工,運土、吊土、上料等等,這些下手活一般由本家族的人來幹,別一家族的人常常也會來幫忙,這是不用付酬金的,這次你幫我下次我幫你,一工還一工,這是土樓人相互幫助的優良傳統。
“一”是事物的起始,中國人特別注重第一次。土樓行牆也不例外,第一版牆一定要用最好的土,以最重視的態度夯得最堅固。如果沒有風水上的說法,第一版牆從順時針或者逆時針方向開始都是可以的。行牆一週之後,就要換一個方向了,即從正反方向輪流進行。
樓牆高高聳起之後,泥匠師傅可以歇一口氣了,木匠師傅要開始蓋頂了——在屋架椽木上鋪釘杉板,這種寬10釐米、厚3釐米、長2米多的杉板俗稱角子板,三片對接或者五片對接成一瓦路,然後蓋上瓦片,客家人的土樓一律用青瓦,閩南區域的土樓則普遍用紅瓦。
蓋瓦之後,這也就意味著屋面的工序已經完成,俗話叫作“出水”, “出水”之後,餘下的工程千頭萬緒,還有許多活要幹。木匠師傅要裝樓梯、建樓板、做樓欄與隔扇、裝天屏、安門窗、釘天花板,以及室內木質裝飾等等,泥匠師傅要挖門窗洞、砌水溝、鋪天井、鋪廊道、鋪禾坪、砌池塘、壘灶,以及粉刷牆內外等等。這些活需要比夯牆更多的時間,一些內部裝飾精美的土樓,象是華安二宜樓,花費時間都在數十年以上。即使對待一個簡單的工序,也是一絲不苟,力爭做得最好。
選址、奠基、打石腳、行牆、獻架、出水、內外裝修,從平地到高樓,一座土樓就這樣建成了。幾乎沒有碑刻留下古代建築師的名字,那些鄉間土生土長的木匠與泥匠也從沒想到要留下什麼名。那些夯造明清土樓的無名工匠們早已不在人間,他們建造的土樓卻還是那麼堅固,依然在歲月的磨蝕中巍峨屹立,並且還將永遠地屹立下去。這是一種多麼可靠的工匠精神。
土樓只有一個大門,大門一關,裡面自成一個世界,外面的一切便全被擋住了。兩片大門板又厚又高,通常還包著鐵皮,像是兩個身穿盔甲的守門武士,樓牆有將近兩米的厚度,上面可以擺放一張八仙桌。
從歷史學及建築學的研究來看,土樓的建築方式是出於族群安全而採取的一種自衛式的居住樣式。在當時外有倭寇入侵,內有年年內戰的情勢之下,舉族遷移的客家人不遠千里來到他鄉,選擇一種既有利於家族團聚,又能防禦戰爭的建築方式便被採納下來。同一個祖先的子孫們在一幢土樓裡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共存共榮,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內大概是土樓最恰當的歸納。
以上這些建造工藝並非一位遊客所能描述,兩年前的這段時期,正好遊歷漳州土樓,流連忘返,對客家文化、土樓文化有更強烈的求知慾望,翻看了研究土樓文化作家的博客,摘得部分與讀者分享。
閱讀更多 宗祖風情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