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投顧「追風者」生死記

智能投顾“追风者”生死记

(圖片提供: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穎馨這一次,崇尚“狼性精神”的華爾街精英,或許是“水土不服”了。

2014年4月,有著20餘年對沖基金管理經驗的劉震,以獨立智能投顧團隊的形式創辦了國內首家智能投顧平臺“藍海智投”。此前,他曾在華爾街最著名的定量對沖基金公司D.E. Shaw & Co、美國銀行、Sagamore Hill、UBS 以及 Brevan Howard等公司、金融機構擔任要職,管理了超過億美元的資產。

這個曾立志要將藍海智投打造成“中國版Wealthfront”的對沖基金經理人,如今已不再分享智投業績到朋友圈,取而代之的是數字貨幣發行信息。而藍海智投的原有業務,已接近停滯。另據媒體報道,劉震於2017年成立藍海數幣資本,發行“藍海幣”。經濟觀察報記者通過微信向劉震詢問具體情況,但截至發稿前,劉震並未回覆。

幾乎與劉震同一時間,比利時人萬德博在中國長江商學院就讀MBA,敏銳捕捉到中國市場巨大的財富管理需求,於是著手研發智能理財工具。2015年10月,“彌財”正式上線,同樣對標Wealthfront。

但同樣令人噓噓的是,曾被視為“黑馬”的彌財,如今也陷入轉型危機,原有智投業務基本被邊緣化。

而自2016年以來,與“智投”相關,且與藍海智投、彌財遭遇相同境況的平臺不在少數。相比起“失敗者”這個說法,不少智能投顧從業人員更願意將它們稱為“先驅者”。

從被業內熱捧到走向沉寂,這些智投平臺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怎樣的智投服務更適合中國投資者?市場“堅守者”或將面臨怎樣的挑戰?

“追風者”

“智能投顧”源自美國,目前發展最成熟的地區也是美國。2010年智能投顧公司Betterment在紐約成立,一年後Wealthfront公司在硅谷成立,智能投顧正式誕生。從2013年開始,兩家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呈現了驚人的增長,到2015年底,Wealthfront擁有了約29億美元的資產管理規模,而Betterment則超過了30億美元。自此,華爾街掀起一股智能投顧的熱潮。

這股熱潮,也影響到了劉震、萬德博等人,他們開始思考用與美國智能投顧明星公司同樣的方式,服務中國客戶。

所謂“智能投顧”,原名為”Robo-Advisor”。根據Investopedia的定義,Robo-Advisor是指:提供自動化,並主要以算法驅動的財務規劃服務的數字化平臺。典型的Robo-Ad-visor通過線上調查收集客戶的財務狀況和未來理財目標等信息,然後使用數據提供建議與支持客戶投資。

和傳統投顧相比,智能投顧最大的特徵就是門檻低、費用低、高效率。因此,對作為“長尾用戶”的中低淨值人群頗具吸引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智能投顧並不代表不會虧錢。“智能(自動化)主要是體現在投資人與實現交易過程的自動化,而不是有什麼保證賺錢的投資策略或工具。”前海財厚基金副總裁黃建翔強調。

從藍海智投、彌財前期的模式來看,兩家平臺的產品主要是面向C端高淨值用戶,受限於國內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的種類及數量,這類模式會直接給客戶匹配國外發達市場的ETF,以達到資本配置的目的,其盈利方式主要是向用戶收取低額管理費。

但這種模式下的日子並不好過。“2014年、2015年智能投顧屬於初創階段,投資人並不理解我為什麼需要投顧?而且更糟的是,投資人發現用了所謂的智能投顧產品,收益還不如去買P2P理財。”一名基金銷售公司高管告訴記者。

儘管如此,由於處在行業探索期,率先把“智能投顧”概念引入中國的藍海智投,仍成為不少公司競相模仿的“樣本”。此前據藍海智投員工透露,包括招商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團隊曾親自到訪,向劉震“取經”。

這一時期,獨立投顧團隊仍在不斷出現,而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也開始“悄悄”殺入市場。

2014年12月,瞄準浮動收益財富管理的平臺“理財魔方”成立,其主要通過公募基金實現大類資產配置;2015年5月,定位為買方投顧服務提供商的“盈米財富”(持牌基金銷售機構)也正式亮相。公開資料顯示,目前盈米財富旗下擁有“啟明”(B2B2C)、“且慢”(2C)和“蜂鳥”(2B)三大產品。

隨著阿爾法狗在“人機大戰”中的取勝,智能投顧終被推上風口。“追風者”越來越多,為了蹭熱點,包括P2P平臺在內的多個“玩家”也急不可耐地加入智投隊伍,但更多則是停留在概念層面。而互聯網巨頭也加快了佈局智投領域的步伐。

直到2016年12月,招商銀行正式推出面向C端市場的“摩羯智投”,系國內商業銀行首次推出智投服務,被業內稱為“里程碑”事件。隨後,多家銀行相繼推出與智投相關的產品或服務。

至此,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獨立投顧機構/團隊、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巨頭,已奠定智能投顧市場主要“玩家”的地位。

一面是冰 一面是火

市場不同參與者的原生優勢,正在幫助他們吞噬更多的份額,分化不斷加劇。

具體來看,傳統金融機構基於原有的客戶信任,可快速累積用戶數量與交易金額;第三方財富機構在尋求利用智能投顧手段,輔助投資人做資產配置上表現突出;而互聯網巨頭的流量優勢,可助其得到大量用戶數據進行理財行為分析,用作產品組合匹配。

而獨立的投顧團隊雖然存在專業與接地氣程度上超越傳統金融機構,但受限於客群與開發資源的限制,若在前期積累不足,再加上選擇不合適的發展路徑,那就很可能“後勁”不足。

2017年初,彌財決定“砍掉”C端業務,整體向B端轉型,提供針對銀行、基金公司等的定製化服務。對於退出C端市場,萬德博給出的原因是盈利和獲客都很難。同年3月,“彌財”宣佈Pre-A輪獲得伯藜資本投資,具體金額未公佈。

此前的2016年8月,藍海智投正式對外推出B端業務,實現B端和C端“兩條腿”走路。同月,藍海智投宣佈獲得老鷹基金1500萬人民幣Pre-A輪融資。

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兩家公司拿到的最後一次投資。“業務進度實際很慢,投資方看不到穩定的增長,之前融到的錢也很少用於研發投入,沒有足夠硬的技術支撐投顧系統,就變成了用概念圈錢。”據接近藍海智投的知情人士透露,藍海智投所謂的人工智能,最後變成了人工調倉。

上述人士告訴記者,在發現藍海智投業務無法繼續向資方說出一個好的故事後,劉震轉向幣圈。記者注意到,在2017年發幣遭受媒體質疑時,劉震曾說,“金融,賺的就是未知的錢。”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部分投顧團隊通過前期在既定市場的積累,在技術、用戶、商業模式上逐步成型,得到資方的認可。

2017年4月,理財魔方宣佈完成Pre-A輪2000萬元人民幣融資;此前的2015年5月,其獲得蝙蝠源創資本1000萬元的天使輪投資。與此同時,主攻B端市場的金融科技整體解決方案服務商品鈦,在2016年7月推出智能投顧引擎產品璇璣,並於今年6月完成1.03億美元融資。

對於B端市場和C端市場的選擇,品鈦財富管理業務CEO鄭毓棟直言,“兩個市場完全不同,也都不容易做。從C端市場轉B端市場,首先模式上就需要變化,B端市場的客戶要求不同,對技術和實施能力也提出很高要求。路徑的不同和反覆,確實會對未來發展產生很大影響。”“之所以有很多參與者逐步退出C端市場,根本問題在於沒有針對C端的核心競爭力,在沒有流量的情況下,僅提供策略或是交易功能,是無法吸收到足夠多的客戶的。說到底還只是在解決“投顧’中‘投’的問題,但中國市場最重要是得做到‘顧’。”盈米財富CEO肖雯告訴記者,絕大多數機構都是站在賣方角度去做智能投顧,而投資者需要的是站在他們一邊的買方投顧。

一面是冰,一面是火。有智投行業人士認為,資產上的差異或是造成如此局面的另一重要原因。

什麼樣的資產適合現階段國內的智能投顧?肖雯、黃建翔、鄭毓棟給出了一致的答案:公募基金。

黃建翔進一步解釋稱,衡量一個產品是否是智能投顧,可以看它是否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要具備可以被量化的算法或模型;第二,這個算法和模型是可以追蹤、覆盤以及被檢驗的。“我不贊成把非標準化、非陽光化的資產放進智能投顧模型,如果放進去,那這類機構所提供的產品配置會變成一個黑盒子,讓投資人更難掌握。”黃建翔說。

資質門檻

儘管藍海智投、彌財等“昨日之星”已歸於沉寂,但多名從業人員均認為,智能投顧市場仍然值得期待。

具體來看,一方面,隨著P2P行業近期“爆雷”不斷,平臺想要以合規的方式活著,收益就得迴歸市場水平;另一方面,在中美貿易戰的大背景下,無論最終的輸贏,中國市場都必將更加趨向開放,外匯管制可能會出現有限度的、局部的、適應形勢的逐步打開。

Statista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智能投顧管理資產達2264億美元,年增長率高達78%。預計到2022年,全球智能投顧管理資產規模將達到1.4萬億美元。另據Statista估算,2017年中國的智能投顧管理的資產達289億美元,其年增長率高達261%,資產規模在全球緊隨美國。預計到2022年,中國的智能投顧管理資產總額將超6600億美元。

但不可忽略的是,智投行業也面臨著不同程度的挑戰。“大家都覺得智能投顧是一個方向,但這種心態還沒有傳遞到C端客戶身上。如果投資人永遠是投機心態,追逐剛兌資產,有風險的就想著十倍百倍的回報,那智能投顧就永遠發展起不來。”鄭毓棟說。

與此同時,智能投顧領域的監管仍有待進一步完善。

此前,關於智能投顧方面的監管,市場主要參照《證券投資基金銷售管理辦法》和今年4月公佈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後者明確指出,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開展投資顧問業務應當取得投資顧問資質,非金融機構不得藉助智能投資顧問超範圍經營或者變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

換句話說,目前市場上所有號稱在做投顧,或者在做智能投顧的機構,若沒有相關資質,都存在合法性的問題。不過,對於從事智能投顧業務的具體資質,監管尚需明確。

面對可期的市場發展空間及趨嚴的監管政策,哪類平臺在接下來的競爭中更具優勢?

“把to C做好的活得都不會太差。因為把to C市場做好了,才能證明能為to B市場提供價值,畢竟to B最終也要落到to C上。另外,踏踏實實給用戶提供一個市場平均收益的機構,我覺得能夠做好。做超額收益的,規模都會有明顯的約束,不適合財富管理這個行業。”理財魔方CEO袁雨來認為,歸根到底就是理念問題,而這正決定了公司的發展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